合肥产投集团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集团要闻 集团要闻

深度报道:勇于担当 敢于亮剑 创新担保交出高水平“答卷”

发布时间: 2008-12-15 来源: 集团公司.办公室阅读量:5195


    合肥市创新信用担保有限公司2002年8月成立时,注册资本只有5000万元。这样的资本规模,对从事高风险行业的担保机构来说,即使在合肥市也是“个头不高、貌不惊人”。但该公司成立6年多以来,在合肥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紧紧围绕我市“工业立市”、“科技创新”、“县域突破”和“三大推进”等发展战略,以及公司股东——合肥市国有资产控股有限公司 “金融服务、实业支撑、创新突破、引导带动、协同增效”的总体战略,狠抓团队建设、从业自律和风险管理,勇于担当,敢于亮剑,担保业务突飞猛进,连续5年新增担保额超过60%,创造了业界瞩目的“创新担保速度”。

高效快捷、低门槛、广覆盖,六年成就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红娘”

    六年多来,创新担保大胆进行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业务特色和核心竞争力,被中小企业誉为合肥地区真正的“信用”担保公司,而不是“抵押”担保公司、“典当”担保公司。据统计,创新担保700多个受保客户中,借助创新担保的“融资桥梁”首次获得银行融资支持的比例达70%以上。

   多年来,创新担保狠抓服务方式创新和项目办理效率,坚守10个工作日内办结项目的承诺。实际上,对一些情况熟悉的老客户和优质客户,创新担保往往2-3天就完成了调查审批程序。

    针对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偿还后、新贷款审批需要一定时间的客观情况,创新担保还安排企业提前申请、担保人员提前调查、评审,尽可能缩短旧贷新贷之间的时间,确保企业贷款偿还后能尽快获得新贷款,实现“新旧贷无缝对接”。对出现临时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则提供“贷前过桥典当担保”,即在企业递交担保申请书、银行审批担保贷款的同时,帮助企业联系典当行先行提供资金,以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2005年,创新担保还与合肥市兴泰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联手,成功推出了企业集合信托资金计划担保品种,帮助紫金制管、华泰食品、荃银种业等5户企业获得了两年期3623万元信托贷款。

    针对中小企业资产少、可用于抵押、质押的资产更少的现实,创新担保量身设计组合反担保方式。针对民营企业家注重社会声誉、家庭财产与企业财产难以完全分割的状况,依据法律规定,制定股东夫妻双方个人连带责任保证。此举既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门槛,也有效防范了企业的违约风险。

    创新担保多年倡导客户接待“四个一”理念,即对上门客户要“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相让、一杯热茶相敬、一腔热情相待”。制定了担保从业人员廉洁自律规定,进行反腐倡廉源头治理,实行担保业务“阳光操作”。坚持为受保客户提供经济形势和行业动态分析、公司治理结构指导顾问、投融资策划、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方面的免费增值服务,帮助企业抢抓机遇、规避风险、健康成长。

    在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功劳薄”上,应记上创新担保一笔:据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底,创新担保的近600家受保企业,累计新增销售收入262亿元、新增利税21.8亿元、新增出口创汇4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8万个,涌现出一大批销售收入、利税、净资产增长迅猛,销售收入过亿、过十亿的行业龙头企业,其中近10家企业正筹划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入为政府分忧,助中小企业“过冬” 创新担保动“真格”

    入冬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危险,中小企业正遭遇一场“严冬”!在此紧要关头,从中央到地方,党政领导纷纷走进基层、召集会议、调研实情、寻访计策,各级政府陆续出台政策、制定措施、拿出真金白银为经济注入“血液”。

    信用担保机构作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融资中介,被认为是推进银企合作、化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企业信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11月份,劭国荷省长助理、张晓麟副市长调研创新担保公司,均对其取得的业绩、风险管理水平、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给予高度评价,并指示新闻媒体要树典型、多宣传。

    面对当前形势,如何发挥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作用,真正“为政府分忧,助中小企业过冬”,当好中小企业“过冬”的“棉袄”?创新担保主动请缨、勇于担当,计划打出“增资、让利、提速”组合拳。


 “增资”:创新担保将利用此次增资至两亿的契机、中央和省市加大对担保机构支持力度的政策利好,发起担保业务年终“冲刺”,加强与各家合作银行的沟通,争取支持和配合,争取已通过担保审批的项目“应出尽出”, 掀起一轮担保业务新高潮。

   “让利”:对进入政府推介项目库的中小企业大幅度降低担保费率,将政府的补助和奖励,让利给中小企业,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强中小企业“过冬”的抵抗力。

    “提速”:在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担保效率上狠下功夫。针对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偿还后、新贷款审批需要一定时间的客观情况,创新担保将安排企业提前申请、担保人员提前调查、评审,尽可能缩短旧贷新贷之间的时间,确保企业贷款偿还后能尽快获得新贷款,实现“新旧贷无缝对接”。

农保资金支持“县域突破”,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显威力

    城乡二元结构、县域经济缺血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一大“瓶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落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包括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合肥市政府于2004年在全国率先设立农村中小企业担保资金,并于2005年初正式运作。三年多的实践证明,这项创新举措,在缓解县域经济缺血,尤其是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做强做大方面,成效显著,值得借鉴推广。

    2004年9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合肥市农村中小企业担保资金,印发了《合肥市农村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并按照“政策性资金、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选择创新担保有限公司作为专项资金受托管理和运作机构。

    三年多的农业担保业务,以区区1000万元的政府资金(其中半年只有500万元),撬动了金融资金22180万元,实现了担保资金放大22倍,并实现专项资金的保值增值,实现了财政涉农资金的持续循环使用。将部分政策性涉农资金由过去的“撒胡椒面”式无偿供给,集中起来作为“杠杆”资金、按市场规则进行择优扶持,既体现了市场经济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也实现了资源的最佳配置。实践证明,这项政策性涉农资金的制度创新是成功的,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的创新的转变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在专项担保资金的支持下,受保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抓住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期,跨上了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快车道”,销售收入、利税、净资产增长迅猛,出现了一批销售收入过亿、过10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2007年底统计,受保企业在短短2年多时间里,累计新增销售收入13亿元、新增税收1.1亿元、新增出口创汇2160万美元、新增就业人数945人,社会效益显著。

    担保贷款投放后,受保企业中的养殖户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市场供应,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在遭遇“非典”、“禽流感”、“猪蓝耳病”、“牛口蹄疫”等重大灾害时,担保贷款的投放和增加,为受保企业抗灾保苗、度过疫情、恢复和扩大生产、保证市场供应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典型案例两则

    合肥振宇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是一家主营液压挖掘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民营企业,创建于1998年,注册资金400万元,2003年入驻合肥市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等23个国家,并在英、法、德、挪威、意大利等十几国建立销售总代理。

    2007年2月,振宇公司接到一批出口订单,但缺乏购买原材料的流动资金。其时,该公司的厂房、土地已全部抵押给银行和其他担保公司。在融资无门的情况下,报着试试看的念头,找到创新担保公司申请贷款担保。

    创新担保接待人员经过了解,认为振宇公司的出口订单真实,到期还款来源有保障,就受理了企业的担保申请。经过项目人员细致调查、审核,征得振宇公司几位高管同意提供夫妻双方连带责任反担保后,将项目上报,获得审批通过。振宇公司获得了400万元担保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一年多来,振宇公司没有用任何资产进行抵押反担保,先后5次共获得创新担保2200万元贷款担保,企业被注入了新鲜的资金“血液”,生产经营高歌猛进,销售收入连年翻番。2006年销售额仅3196.24万元、出口创汇297万元,2007年达7148.67万元、出口创汇2396万元,2008年1-9月在国际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仍创下了出口创汇3486万元的良好业绩,比2007年全年增长了45.5%。

    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2年5月,是一家专门经营粗粮食品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

    2006年5月,燕之坊公司刚刚迈出合肥大门,试图把销售拓展到南京、上海。但市场打开后,设销售专柜、商场铺货、采购原料都需要流动资金。经商界朋友推荐,燕之坊公司很快获得了创新担保150万元的农保资金贷款担保。燕之坊公司以其独特的销售模式、适销对路的产品链,与足够的资金“联姻”后,短短几个月,市场捷报频传,销售直线上升。

    截至目前,燕之坊公司先后获得创新担保12笔共3940万元的贷款担保。

在创新担保公司的鼎力支持下,燕之坊公司过关斩将、攻城略地,一路凯歌!不到三年时间,先后攻下华东、华南、华中市场,正在挺进华北市场,“首战”首都北京,开设了近千家“燕之坊粗粮世界联营专柜”,原料基地发展到21个省、自治区,销售收入连年翻番,由2005年的3000多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3.2亿元,今年有望突破6亿元。

(供稿:赵学奎   办公室整理)

分享: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