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产投集团

报刊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报刊新闻 >报刊新闻 报刊新闻

问路 寻路 开路 合肥科创集团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发布时间: 2021-12-13 来源: 合肥产投集团阅读量:86

问路:在深化改革创新背景中应运而生。关于路,鲁迅曾论述:“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近年来,合肥市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通过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把科教资源转化为创新优势,以创新优势赋能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为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着力提高科技成果“三就地”水平,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爱华在2021年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十四五期间”合肥将成立合肥科创集团,把合肥建设成为最新科技成果就地应用“露天试验场”。

寻路:在探索管理创新实践里披荆斩棘。为坚定不移推动科技创新,践行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2021年4月22日合肥市科创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作为合肥市专注科创服务的平台运营公司,以市场化的运营机制,从更高能级、更广层面整合我市科技创新资源,推进校(院)地合作模式进阶升级,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合力。自成立以来,合肥科创集团一面整合科技创新平台资源,一面探索科技创新服务机制,打破各创新主体间物理壁垒、打造各创新要素间互动生态。

开路:在推进科技创新道路上奋勇前进。刚刚结束的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郑栅洁参加合肥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提高创新驱动力,更加注重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尽快打通“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中试-产业化”的梗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争当享誉全球的科创名城。合肥科创集团作为我市科创服务平台公司,将当仁不让地在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中打头阵、挑重担、当主力,拉升标杆、奋勇争先,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力争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新局面。

问路、寻路、开路,是一个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倾注大量心血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凝聚众人智慧、汇聚各方力量的过程。本期《合肥产投》报推出合肥科创集团专版,探索科技创新发展的问路、寻路、开路旅程。

强服务,提效能

做创新成果的转化器

合肥科创集团自成立以来,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按照“整合-新设-赋能”的总体思路,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推进我市校(院)地合作模式进阶升级,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应用。一是整合: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会议精神,逐步对已建创新平台资源进行整合。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安徽大学分别共建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公司、安大科技园公司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累计孵化企业近20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余家,培育了一批高成长性企业。正在推进合肥工大智能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国家级“芯火”双创平台、合肥青少年实践基地等相关创新资源整合工作,着力推动专业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二是新设:按照建设更高能级创新平台定位,全面参与新建创新载体布局,持续探索创新平台建设-运营新模式。受邀参与“科大硅谷”建设方案讨论,将作为理事单位之一,全面参与“科大硅谷”建设,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战略性信息产业集聚地示范工程。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成功组建合肥中科微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搭建集成电路领域公共服务、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三是赋能:按照打造全链条式创新生态目标,对旗下平台及优质孵化项目进行全方位支持。支持中科院创新院二期建设,强化院地合作创新平台股权管理,进一步探索载体运营新模式;投资旗下平台优质孵化项目——中科普瑞昇公司,助力省“三重一创”建设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引项目,搭平台

做创新要素的连接器

一是以活动引项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举办首届“全球科大人创新创业大赛”,分别作为安徽赛区承办单位和总决赛协办单位,支持赛事活动,并参与完成参赛项目评审及辅导等工作。该赛事汇聚了来自科大校友的200多个项目,涉及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合肥科创集团以此次赛事合作为契机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双创载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将围绕科创项目培育、创新创孵化、科创人才培养等展开深入合作,共同为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投资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发展提供科创服务。二是以活动育人才: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联合举办2021年全国双创活动周合肥分会场活动。该活动与科学岛创客学院系列活动之科岛创星汇暨科学岛分院工程类研究生实践课相结合,旨在通过“创业故事分享+创新政策解读+双创问题探讨”等多元化形式,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吸引鼓励更多人才投身双创大潮,帮助有创新意愿、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实现创业梦想,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三就地”。三是以活动搭桥梁:承办安徽省“四送一服”第一工作组暨合肥市国资委“四送一服”政策宣讲及资本要素对接会。合肥科创集团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与市创新投资公司、产投资本公司、中小担保公司、产投小微公司等兄弟单位形成联动,向应邀参会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代表进行了基金、担保、借贷过桥等融资政策解读分享。会上,还成功签约利科新材料、伏碳科技等5个基金拟投资项目。此次对接会,合肥科创集团发挥国有资本作用,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效用,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积极培育支持中小企业成长。

广对接,谋合作

做创新动能的加速器

合肥科创集团专注科创服务,聚焦创新源头,围绕“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发展”全链条式创新创业体系,构建全周期、多元化、一站式科创服务平台。一是依托旗下协同创新平台,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创业咨询、辅导和培训服务。累计举办培训活动50期,培训人数超过4000人次,培训企业超过800家;累计组织25场创新型思维培养项目教学活动,超过3000人次参加学习培训;承担合肥市技术改造对标诊断服务工作,累计为67家企业提供对标诊断服务。二是与产投资本公司、创新投资公司等兄弟单位形成联动发展机制,逐步构建科技资本服务体系。三是与省知识产权平台等单位多次对接,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将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数据化赋能和重塑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知识产权质押路径,以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桥梁,切实高效地为企业找科技成果、为科技成果找企业。

风帆正起,奋进远航。合肥科创集团始于“十四五”开局之年,在科技创新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用,用活用好技术、政策、信息、人才、金融等关键科创服务要素,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化、多元化、综合性的科创服务体系,聚合科技创新资源,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引导新兴产业集聚,切实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不断促进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与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有效衔接,在合肥争创享誉全球的科创名城中贡献力量。

闯出国有资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新天地

黄叙新,1973年12月出生,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长期从事科创服务工作,善于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任合肥科创集团副总经理、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近年来,他专注耕耘投资基金、成果转化孵化等领域,积极推动院地合作,咨询辅导创业企业百余家,并获合肥市十佳最美科技工作者、十大创新人物等荣誉。

院地合作,打造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

为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2014年6月,合肥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双方分别委托合肥产投集团、合肥科学岛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有限公司(以下合称“合肥创新院”),采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模式,以企业化运作方式推进科技研发成果的转移转化。黄叙新作为筹备组成员,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理事会与董事会运作机制,推动技术孵化、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创业投资“四位一体”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工作。

自合肥创新院成立伊始,他就在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经络”上下功夫,与团队合作提出“技术+产业+资本”的三轮驱动发展战略设想,通过科技管理创新带动规模产业化,形成科研、产业化和资本运作三大体系的有机融合,加快建设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在三轮驱动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合肥创新院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服务平台,获得安徽省精准医疗装备行业技术中心、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安徽省科研院所等荣誉。

由于黄叙新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人才引进机制、市场化薪酬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探索,2016年,合肥创新院被列入“全创改”试点单位,并于2018年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该方案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市场化投融资机制等三大方向提出了八大创新举措,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保驾护航”。

资本引入,设立首支科技成果转化定投基金

科技工作者在初创企业时往往存在“无流动资金、无抵押资产、无信贷资信”等三无特点,融资难、融资贵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急需破解的难题。2016年,他倡导并发起设立我国首支成果转化定投基金——中科高新股权投资基金,募集3300万元定向投资创新院园区中科合聚、中科光博、中科智驰等10家成果转化企业。其中,中科光博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约5100万元,实现利润近千万元。为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实践中他总结提炼出了“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资本+政府投资基金+成果转化定投基金+风险投资”多元化的股权融资方式,有力促进了合肥创新院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实施,帮助约四分之一的在孵企业获得股权融资,实施效果显著,并为我省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转化经验。

知识输出,牵头开发多门双创课程并在全国推广

针对科技成果高校转化孵化,他牵头开发了《科技企业创业融资与股权激励》、《公司治理与股权设计》等系列课程并在我市多家创新平台进行讲授,受到广大科技创业者的好评。受科技部火炬中心邀请,连续三年为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主任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主任班分别做《新型研发机构的资本运营》、《持股孵化与在孵企业的股权设计》讲座。此外,他还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实践导师,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导师,安徽师范大学创客空间创业导师,安徽省“筑梦”创业导师,安徽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暨创业大赛评审专家,成功辅导100余家成果转化企业。在工作之余,黄叙新还积极探索管理实践,进行跨学科理论创新研究,在《中外企业文化》、《中国品牌》、《中国市场》、《人力资源管理》、《董事会》、《经理人》、《华东科技》、《合工大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中国发展》等管理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保障创新平台建设 加速重大科技项目发展

刘璐,1984年8月出生,合肥工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任合肥科创集团副总经理、中科离子装备公司副总经理。入职十年来,从繁杂琐碎的行政事务,到高精尖的科技项目,从单个科技项目服务,到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在岗位上不断发挥着光和热,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大科学装置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曾获得合肥市三八红旗手、安徽省“115”团队核心成员,安徽省优秀项目负责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专注技术,推动成果转化落地

2014年中科院、安徽省及合肥市启动大科学装置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项目,合肥产投集团作为市政府投资平台,投资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平台之一--合肥离子医学中心。作为合肥产投集团委派参与合肥离子医学中心项目建设主要人员之一,刘璐主要负责合肥超导质子治疗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工作,主持国内首个近2000平米的三类医疗器械、一类射线装置200MeV质子治疗系统实验平台的搭建,240MeV/14MeV回旋加速器测试平台的搭建,包括建筑布局、屏蔽结构、辐射监测、安全联锁、三废处理等。参与自主研发质子治疗系统专利和标准工作,曾参与合肥离子医学中心项目、电子束复合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肿瘤治疗技术及设备研发、超导质子装置高精度笔形束扫描系统开发及产业化、基于超导回旋加速器技术的质子放疗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等一系列国家、省市重点项目,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大科学装置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4项,参与专利10项,其中第一作者3项,参与国家标准2项,地方标准3项。

全面服务,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在派驻合肥离子项目期间,刘璐一方面积极发挥“大管家”作用,统筹自主研发项目财务、行政、人事、采购、园区建设等各项综合协调事宜。配合研发进度保障资金落实,组织外联和审核项目申报,主持推进项目园区施工建设与竣工验收工作,推进全体员工平稳搬迁入驻;主持推进质子治疗系统实验平台搭建,加速器测试平台搭建,完成离子中心首台套医院建设立项工作。另一方面组织承办包括“一带一路”质子、超导及核能应用国际标准联盟成立大会等大型会议;为项目申报并获得科技部批准建设中国-俄罗斯超导质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安徽省产业创新中心、安徽省发明专利金奖等荣誉称号;持续强化媒体宣传,使项目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央视新闻联播、安徽新闻联播、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新社等主流媒体报道,全方位树立项目品牌形象。

持续学习,发挥工作榜样力量

不管是在合肥离子项目还是在科创集团平台,她面临的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知识领域,面对大量的信息,她不断充实自己,尊重专业人员意见,多听、多学、多问。质子治疗技术是肿瘤放射性治疗的高端治疗方法,引进项目技术选型、跨国商务谈判,研发团队人才组建、研制项目实施,资料装满了几个存储盘,交流邮箱一度扩容再扩容。科创集团专注打造专业化、平台化、生态化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她带领团队成员深入研究科技创新政策、了解创新平台现状,并逐一拜访各创新主体,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时光在办公室的灯光下静静的流淌,桌上摆满了项目资料、文件和教辅材料。持续的学习,不断地进步,在她看来,是为自己的岗位工作打下基础,也是为其他同志做好表率,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对业务知识的汲取中,才能为工作的高效率严要求落实提供应有的保障。

王欣:2021年8月,从产投办公室到科创综合部,我踏上了新的征程。科创集团在万众瞩目中组建成立,我们在万分艰难中探索发展,但这一艰难过程是有意义和价值的。科创集团的设立初衷是打造一个专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科创服务平台,全力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任督二脉”。我们有幸参与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事业中,未来,我们也将肩负这份责任和使命,以专业化的素养、市场化的机制,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为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李昂:加入科创集团以来,我具体负责运营管理部的相关工作,既要帮助科学家完成向企业家的转变,在多方合力下让初创企业长成参天大树,又要外向输出科创品牌影响力和成熟运营模式,争取更多业务合作和科创资源闻声而来。下一步,我将在科创领域继续结合学习、思考、实践三者,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对标先进科创服务体系,建立项目孵化力、载体运营力、品牌影响力并重的创新创业生态,为科创事业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杨莹:今年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进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科创集团的诞生之年。9月,科创集团按下整合合肥市大院大所协同创新平台的启动键,我们站在集团的肩膀上,一切重新出发,作为科创集团的拓荒者和建设者,我将在科技成果转化这个新的领域,不断学习成长,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做好服务,努力创造新的价值。

吴萍萍:今年4月,合肥科创集团注册成立。何其有幸,我有机会加入科创平台贡献绵薄之力。后续我将在股权管理方面,做好存量优化,规范各参控股子公司的股权管理;在项目投资方面,做好增量提升,深入挖掘优质项目;在平台运营模式方面,做好质量突破,探索科技服务运营模式,为技术孵化、落地运用提供助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我们从眼前的危机和挑战中抢抓和创造机遇,迎着科创的浪潮乘风破浪。

王少:今年10月,我以“空杯”和“归零”的心态加入科创集团,在新的起跑线上再出发。一个多月来,我们与各相关方积极沟通、深入对接,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成果落地、成果应用,我们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构建起多元化服务体系,我们借能取势协同发展,培育支持科技创新团队、科研成果、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打响合肥科创品牌。未来,我将把握机遇、持续提升,与科创集团一起迎接崭新且辉煌的未来。

张盼:在省市领导“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争当享誉全球的科创名城”的总体要求下,科创集团应运而生。越是高站位高格局的工作目标,越要求我们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立足岗位。作为科创集团的一名基层员工,我将践行科技创新的“工匠精神”,以专业的职业素养做好科技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聚合科技创新资源贡献力量。

江楠:“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科创集团承继合肥市创新血脉,抢抓政策机遇,以更高站位统筹谋划发展全局,以科学高效的平台模式助推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三就地”水平。作为一名创新创业服务的初学者,我将抓住平台机遇,与科创集团一起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以创新和实干精神,做好沟通、协调和服务,不断成长,做更好的科创服务者。

分享: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