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产投集团

报刊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报刊新闻 >报刊新闻 报刊新闻

倾力打造养人合肥 聚力厚植创新沃土

发布时间: 2021-12-13 来源: 合肥产投集团阅读量:65

科技创新是大变局的“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科里科气”是合肥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基因之一。近年来,合肥聚集了一大批“国之重器”,一大批科学家把新兴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在创新实践、成果转化的道路上,合肥产投集团为企业家乘风破浪、一展抱负保驾护航。本期让我们走进合肥创新院,倾听科学家们对创新的坚守、对创业的热忱、对梦想的坚持。

任涛:将人民健康需求作为创业目标

作为中国科学院产业链企业,安徽省精准医疗重大工程牵头单位,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普瑞昇公司”)成立6年多来已走上发展快车道,“是合肥给了我们发展的土壤,未来我们要努力成为合肥的名片企业。”中科总经理中科普瑞昇公司任涛踌躇满志。

创立初衷  为祖国实实在在做点事情

2012年7月,中科院肿瘤药物学研究团队在合肥科学岛正式组建,一系列研究很快有了重大突破并迅速走向应用。2015年7月,中科普瑞昇公司应运而生,任涛担任总经理,全职负责公司的运营发展。

在任涛看来,“只有成功转化,科研成果才能产生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作为一名全职总经理,任涛经历了身份角色和工作内容的转变。“之前专心做科研时,我通常早上8点到实验室,大部分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追踪最新科研进展、做肿瘤新药研制。”现在作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任涛每天7点半就到公司,大部分精力用来思考公司发展战略,处理产品市场和销售事宜,解决公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团队成员的齐心努力下,中科普瑞昇公司开始在我国新药研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无微不至  合肥创新院提供“保姆式”服务

在任涛看来,中科普瑞昇公司取得的成绩除了得益于自身生命力外,也离不开合肥创新院的关怀。作为海归的创业团队,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合肥创新院的及时出手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这一尴尬,不定期举办招商项目对接、企业项目展示及企业管理层培训等活动,公司管理能力快速提升,在短时间内步入正轨。

在合肥创新院“保姆式”服务的推动下,中科普瑞昇公司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激酶靶点检测细胞库,成功打破国外垄断,拥有白血病、乳腺癌、糖尿病等疾病的十几个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5种新药正在研发管线上,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同时,公司与安徽省立医院、中科院合肥肿瘤医院、省儿童医院、成都总医院等省内外医院以及四川大学、齐鲁制药等高校和药企开展广泛合作。成立以来,荣获五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合肥高新区“江淮硅谷”创新创业团队奖等荣誉。

未来可期  站在新药创制前沿

“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于中科普瑞昇公司的未来,任涛信心百倍,“在团队合力下,我们能够站在新药创制的前沿,与合肥共同成长,成为合肥的名片企业,成为在国内国际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

下一步,公司将继续扩展激酶靶点数量,保持细胞筛选库在世界最高水平,稳步推进新药研发,同步致力于肿瘤精准用药检测服务,并与更多医院进行临床合作,在国内建立大规模示范中心,实现生物医药全产业链联动创新发展,为解决中晚期肿瘤患者“无药可治”的困境献力。

江如海:做国内无人驾驶的领军企业

1988年出生的江如海,是合肥创新院孵化培育企业合肥中科智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智驰”)的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从中科大自动化系控制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江如海进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工作,专注无人驾驶技术领域研究。2017年,他来到合肥创新院,带领团队攻克无人驾驶系统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希望打造国内无人驾驶的领军企业。

辞职创业  组建团队攻克关键技术

2017年,江如海在工作中调研发现,无人驾驶技术有很多应用场景,一个将技术转化为产业的念头在他脑中浮现。“一开始确实很犹豫。父母也不赞同我辞职创业。”内心挣扎了许久,江如海还是坚持了创业的想法,“研发中心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转化窗口,我觉得可以做点产业化的工作。”

2017年6月,依托合肥创新院的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江如海成立智能移动机器人研发中心,带领团队的5名成员攻克无人驾驶系统产业化的关键技术。

成果转化  突破无人驾驶行业瓶颈

2018年8月,江如海与合肥创新院发起组建中科智驰, “从提供办公场所到资金扶持,创新创业缺什么,合肥创新院都帮忙‘牵线搭桥’,我也从科研工作者转变为企业创始人。”

技术的先进性加上应用的广阔性,中科智驰初期便获得超千万元的股权投资。目前,江如海围绕低成本无人驾驶系统,在交通领域,研发无人驾驶小蚂蚁、无人驾驶公交车,打造城区开放场景的智能车辆运营示范;在物流领域,研发无人驾驶牵引车,实现点对点的物资转运,提高作业效率;在安防领域,研发无人驾驶巡逻车,满足各种辐射、污染、生化等恶劣环境的安防监控预警工作。

2019年4月,江如海团队研发出成本在10万元以内的无人驾驶摆渡车,突破了无人驾驶从高额研发到低成本量产的行业瓶颈。“作为国内首款可实现量产的低成本无人驾驶摆渡车,该款产品无需司机,车辆具备自动驾驶、手机约车、自动充电、人机交互以及路线自选、景点语音解说等多种功能,可应用于机场、工厂、景区、学校等多种场所。”此款产品一经问世,便获得业界和各大媒体的关注,迅速打开了公司的知名度,同年在合肥包河智汇工园、安徽万通学院实际运营示范,在广州、南京、扬州、株洲等地推广应用,实现产品落地。

持续发力  创业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在江如海的带领下,中科智驰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区雏鹰企业等荣誉,江如海获得“第四届合肥十大创新人物”“第二届合肥最美十佳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聘任为“研究生实践导师”。江如海说,目前,公司开发的低成本无人驾驶系统已经应用在公交车、农用机械、有轨电车等不同场景,“我们的目标是5年内成为国内无人驾驶车辆技术与零部件供应商的领军企业。”

陈滋健:让智慧能源服务低碳生活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大量可再生绿色能源接入电力系统,加速改变能源产业格局。安徽中科海奥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海奥”)董事长陈滋健在合肥创新院孜孜以求的事业正是通过科技引领和协同创新促进能源的绿色发展和智慧互联,“希望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用心感受沿途风景。”

承载徽商精神  在“不确定性”中选择创业

陈滋健是安徽黄山人,从小就对科学充满兴趣,1998年高考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技术系,“学而时习之”,陈滋健坚持知行合一,本科毕业后,他在科学岛攻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从事核聚变高功率电源技术研究,直接参与国家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电源系统的研发工作。

研究生毕业后,陈滋健希望能够为“人造太阳”核聚变事业贡献自己的“电源力量”,因此,他在而立之年选择了创新创业之路,致力于把科研配套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积累推向社会,走好科技成果转化之路。虽然创业工作与科研工作相比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但他在做一件值得自己付出的事。这种对“不确定性”的认知,让生于徽州的陈滋健,承载着徽商精神的星光,于2015年在合肥创新院创立中科海奥并担任董事长,在科技创新的大道上带着团队开始远航。

不改创业初心  绿色智慧能源喜结硕果

通过陈滋健与团队的努力,中科海奥取得了丰硕成果。2020年7月28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在法国举行,中科海奥参与了极向场线圈核心层部分——电源控制系统的前期研制工作。通过高效能源变换装置把太阳能和终端用户直接相连,并以直流的形式直接存于电池,实现高效低耗的智慧能源调度,破解了行业难题。

此外,中科海奥与国家电网、国家电投、中国电科等多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科海奥“发、储、配、用”系列产品在多个智慧园区、充电场站、数据中心等投入使用。公司同时打造“海奥云”大数据平台,综合运用高功率电能变换技术、物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传统电网发展为能源互联网,构建智慧能源体系。目前中科海奥正在筹备A股IPO,已向中国证监会安徽证监局提出辅导备案申请。

建设科创中心  为“碳中和”贡献合肥力量

6年来,陈滋健带领中科海奥在合肥创新院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了加强持续创新能力,总投资3亿元的中科海奥科创中心即将建设动工。陈滋健说,未来,中科海奥科创中心将遵循协同创新发展的理念,建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品研制”的协同创新平台,打通技术链和产业链,让“海奥芯”通过产业链影响整个能源行业,切实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贡献力量。

张帅:科学岛走出的创业者

2017年,在张帅的带领下,毕业于科学岛的5位光学博士共同创办合肥中科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博量子”),致力于用先进技术提供大气问题综合解决方案,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

靠借钱度过初期

2012年1月,张帅博士毕业后进入中科院产业化基地从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本着“为污染防治做点事”的念头,张帅开始组建环境光学监测仪器研发基地——安徽省环境光学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年3月,光博量子正式成立,专注于环境气象立体探测装备的研制与应用。

创业初期即面临资金短缺,“最困难的是2018年,借了200多万元用于发工资。”对于当年创业的艰辛,张帅说,“方向、技术都没有问题,困难只是暂时的。”公司成立3个月后便取得重大突破,大气气溶胶激光雷达(GBQL-01)诞生,吸引了诸多关注,合肥创新院基金团队进行了引导性投资,并帮助公司获得投资基金700万元。

靠技术一鸣惊人

大气气溶胶激光雷达诞生后,大气污染在线溯源立体走航车随即走向芜湖、淮南、徐州等地开展走航服务。研发团队将走航车形象地称为“插上翅膀的雄鹰”,车上气溶胶(颗粒物)激光雷达、车载DOAS分析仪是“鹰眼”,VOCs质谱仪、氮氧化物分析仪、臭氧分析仪是“嗅觉”系统,风雷达是“听觉”系统,走航分析软件则是“大脑神经中枢”。通过对大气污染中的多因子进行监测,大气污染分布情况一目了然。

同时,公司借助大气污染溯源分析技术,精细化、科学化管控区域污染,基于在线服务平台,建立日常调度和大气污染管控联动的管理机制,目前已在蒙城、宣城、怀远等地形成示范。此外,公司承建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拉曼激光雷达采购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加入京津冀及安徽周边大气重污染攻关项目,攻克蓝天“病根”;研发大气污染预警预报决策服务平台,为金砖会议、中国进口博览会等活动保驾护航。

靠创新建成示范

“要想治好病,就要找准病灶,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光博量子以预报预警为核心技术手段,围绕硬件设备、软件平台、数据服务等方面,提供科学的整体解决方案。凭借大气气溶胶激光雷达(GBQL-01)、测风激光雷达(GBQL-05)、臭氧激光雷达(GBQL-04)、大气污染在线溯源立体走航车(GBQS-01)等自主研发产品,形成“地空天一体化观测”一张网的创新模式。

此外,光博量子首创在合作地建立子公司进行产业战略合作的商业模式,目前已和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安徽省气科所等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万里长征只走了第一步,”张帅说,“未来,公司将持续完善产品,努力做好环境监测技术服务,进一步适应市场环境及行业需求,争取在2022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5年内上市。

分享: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