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04-24 来源: 合肥产投集团阅读量:482
日前,为进一步聚焦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与行业发展,全面了解当前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前沿趋势,推动我市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合肥产投集团组织开展第八期智合讲堂,特邀“哈佛八剑客”之一的安徽省创新争先奖获得者、中科院合肥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刘青松作“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的主题报告。
刘青松从生命健康产业定义及分类、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关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思考等方面进行交流分享。报告从“全球-国内-省内”依次展开,通过丰富详实的数据案例、扎实深厚的理论分析,详细介绍了当前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对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态势进行了详细全面阐述,为集团下一步助力做好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指导和深刻启发。刘青松指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家实力的积累以及海外人才的回归,中国的生物医药市场发展迅速,安徽拥有先天优势与创新资源,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合肥依托良好的科教资源,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和一大批创新转化成果,初步形成以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现代医疗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产业也是当前合肥市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生物医药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是高科技行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是合肥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根据《合肥市“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争取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近年来,合肥产投集团围绕我市主导产业战略布局,重点关注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方向,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重点围绕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创新药等开展产业布局,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企业注入资本动能。
作为中国科学院产业链企业,安徽省精准医疗重大工程牵头单位,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普瑞昇)成立六年多来,在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有限公司“保姆式”服务的推动下,已走上发展快车道,成为合肥从科技创新走向产业创新的标杆企业。科创服务与中科普瑞昇之间是如何产生化学反应的?我们特邀合肥产投集团旗下合肥科创集团副总经理兼创新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叙新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
三创体系——创新创业创富
“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科创服务是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关键要素。”在访谈的一开始,黄叙新便强调了科创服务的重要作用。什么是科创服务,他颇有创意地提出了“创新创业创富——三创体系”这一观点,即帮助既有创新能力,又有创业意愿的科技工作者实现创富的梦想。无论是创新院公司还是科创集团,本质上都属于科创服务链条中的一员,我们工作的内容就是围绕“三创”来开展的。说到“创富”,黄叙新说道:“创富倒也不必限定理解为科学家的个人物质追求,创富也可以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可以是为地方发展新兴的产业经济,创富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
科学家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愿,是黄叙新选取服务对象的首要标准。无论是科学岛的研究员,或是科大、工大、安大这些高等院校的教授,还是入选千人百人万人计划的高层次团队,首先要明确的是,一个科研人员必须要有值得为之“折腾”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这种尖端能力是我们愿意付出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有了创新能力,还要有创业的意愿。有的科研人员可能只想发论文评职称做研究,他对产业化根本不感兴趣,这样的话,深入的合作也会变得非常困难,往往无法最终成就一家企业,更别说一个产业。所以说,科学家的创业意愿也非常重要。
动员大会——迎来中科普瑞昇
提出观点是简单的,但是实施行动依然困难重重。黄叙新回忆道:“创新院公司建立的时候,我们就喊出了‘将科学岛的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的口号,发起了为期三天的动员大会。但是当时来的人非常少,我印象中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享有‘哈佛八剑客’美誉的刘青松老师。”黄叙新口中的刘青松老师正是现在合肥明星企业“中科普瑞昇”的创始人之一。
“2015年7月28号,中科普瑞昇正式成立,公司的注册资本是1500万,刘青松研究员获得国家的职务科技成果奖励是525万元的股份,正好占公司注册资本的35%。”时隔六年有余,提起中科普瑞昇的关键数字,黄叙新仍然可以脱口而出,可见中科普瑞昇在其职业生涯中的影响意义。
资本运作——从难题解起
中科普瑞昇刚刚成立时的股权架构和一般的初创公司并不相同。黄叙新一语中的评价道:“股权比例设计得不好!”初创团队知识产权与现金出资占比往往需要设计得比较高,经过几轮融资最后释放到34%左右这个比例再上市,才有激励的动力。对于生物医药这种链条比较漫长的初创企业更应如此。“科学家不擅长资本运作,而我们擅长,在这个方面,科创服务的价值就能体现出来了”。
当时,黄叙新向刘青松团队表示,“你们在公司里的股权占比是不占优势的,一旦启动融资连一票否决权也没有了,如果能增资300万最好”。刘青松老师反复思量了黄叙新的建议,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否定的原因无非是两个,一方面是拿不出富余的资金,另一方面是作为科学家的刘青松对于是否“控股”并不是十分在意。
政策红利——从技术自信谈起
对于缺少增资的资金这一顾虑,黄叙新并没有直接“就钱说钱”,他先问了刘青松一个问题:“你对你这个技术有没有信心?”在黄叙新看来,如果说科学家本人对自己的技术本身是有自信的,“缺钱”并不是问题。在得到刘青松“自信”的答复后,黄叙新给出了解决方案:巧妙利用《公司法》关于认缴注册资本的政策红利。“第一,你可以只认缴暂时不实缴。第二,我们可以事先约定,经过努力就算哪一天公司真的做的不是太好,也可以协商改变出资方式或者减资。”在这样的政策解释与未来安排下,刘青松终于在天使基金投资前走出增资的关键一步。
在“控不控股”这件事上,黄叙新更是站在刘青松的立场,向其耐心解释,“公司今天注册资本只有1500万元你不在意,但未来有一天公司估值1.5亿元甚至15亿元,你是不是就有所在乎了。”如果我们的工作是科创服务,服务的对象就是这些科学家,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思考,这种底层逻辑永远不会过时。
持股占位——正确看待企业估值
在讨论中科普瑞昇的初始融资时,有的科学家认为企业的估值越高越好。黄叙新当即予以否定,“对于处于初创阶段的创始团队而言,获得政府投资基金时,企业估值并不是越高越好。”在创业扶持中,政府用于扶持创业的资金并不在意企业的估值大小,巧妙利用政府投资基金的估值,能为团队带来“持股占位”的绝佳优势。首先,政府投资基金是可以回购的;其次,政府投资基金的额度是一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估值越高,政府投资资金出资所占的股比越低,创业团队花同样的钱回购的股份所占比例也就越低。
黄叙新举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解释什么叫“持股占位”。“类似于我们去上选修课,有人先给你占了个座位,你来了以后这个位置归你。或者再打个比方,5年前政府掏了100万元在合肥买了一套房给高层次人才居住,5年以后,高层次人才还清政府100万元,你不花钱便锁定了这个房号,并能够享受5年间房子增值带来的收益。”
雏鹰起飞——科学与产业的双向成就
从2015年至今,六年里,中科普瑞昇逐渐从一个注册资本1500万元的初创公司成长为一家估值将近5亿元的雏鹰企业。经历了多轮战投引入,中科普瑞昇的股权架构已经变得比较复杂。直至2020年5月,基于国家战略的需求,其股东需要做一个“国进民退”的系统安排。彼时,中科普瑞昇的估值已大幅上涨,刘青松通过减持所获的收益在补足认缴资金,回购天使基金份额后仍有盈余,加之高层次扶持基金所持股份的赠送条件也已达到,罕见实现了科研团队持股比例与减持收益的双增。
无论是中科普瑞昇这家企业还是以刘青松为代表的科学家团队,都在六年多的发展里获得了正向结果。除了企业与技术本身的生命力,从成果转化的初期筛选,到公司的设立,到政策的精准解读,再到公司的多轮融资这一系列的科创服务,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黄叙新在一次又一次的巧妙筹谋中,极致发挥了产投集团科技服务团队对政策的解读能力,充分利用了创新院公司以及合肥市天使基金等产投系资本资源,将科学家的创新能力与企业家的创业意愿有机结合,实现了科学家个人的科研追求与城市产业的蜕变革新。
全新征程——科创集团接力投资
时至2022年,产投集团和中科普瑞昇都将迎来发展的新篇章。一方面,中科普瑞昇的“肿瘤原代细胞生物银行”项目进入建设期与融资期;另一方面,产投集团全新成立的合肥科创集团进入创新运营新征程。在中科普瑞昇的最新一轮融资计划中,合肥科创集团拟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受让中科普瑞昇12.5343%股权,形成了“创新院公司+科创集团”接力投资的全新局面。“科创集团入股中科普瑞昇有多方面的意义,不仅解决了技术团队因持股还原导致的股权占比序列问题,更标志着合肥科创集团从早期的资产划转阶段进入到创新服务阶段,也成为了产投集团链接生物医药产业的有力抓手”。黄叙新说道,无论是产投集团布局生物医药还是科创集团启动创新服务,都必须找到一个“关键切入点”,显然,入股中科普瑞昇就是这样一个绝佳的选择。
建设者说——高点不是终点
“中科普瑞昇的成功是对兢兢业业的科技服务者最好的回报。”对于黄叙新而言,能够看到中科普瑞昇有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深感欣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科普瑞昇这个经典科创案例的实践,生动演绎了“科学辅助服务”在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中的发力方式,也进一步坚定了科技服务者的工作信心。中科普瑞昇作为“优秀毕业生”,已经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但高点不是终点,未来将有更多的成果转化孵化企业通过产投科创生态的层层助力,走出孵化器,走向资本市场,走向广阔的产业空间,引领合肥创新产业经济。
外链:
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力量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聚焦国家战略性生物安全及产业安全的细胞工程核心技术,建设大型战略性基础科技设施,以提升战略性生物资源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为目标,以支撑全产业链基础性核心研发为导向,以服务精准医疗行业和生物医药行业为市场应用前景,展开科技攻关和产业化,践行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大健康产业。
目前,中科普瑞昇正利用自主开发的肿瘤原代细胞扩增技术,建设新型肿瘤原代细胞生物银行(即LPCB项目、国家癌症细胞库项目)。公司将以“国家癌症细胞库”项目为核心,拟在五年内建成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技术应用平台,在合肥打造中国细胞工厂。该项目的建设将助力我国在医学基础研究方面实现弯道超车。项目建成后,将打造引领性、开创性的产业集群,为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