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产投集团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集团要闻 集团要闻

审时度势,乘势而上,紧抓跨越发展新契机—— 冷静观察,科学判断,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形势

发布时间: 2011-03-11 来源: 集团公司.办公室阅读量:3220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国资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广大干部和员工齐心协力、拼搏奋进,经受住了种种挑战和考验,成功穿越“复杂之年”的惊涛骇浪,走向平稳发展的航路。回首过去,我们倍感光荣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深感重任在肩。在新一轮发展大潮中,我们必须以永不满足、永不停歇的心态,锐意进取、加快发展,谱写更加辉煌的崭新篇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内外  经济运行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仍然步履蹒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1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强调指出,未来五年是安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宏观政策总体有利,产业转移机遇前所未有,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完全可能站上更高发展平台。我们必须努力把潜在机遇和有利因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让“黄金机遇期”成为“黄金发展期”,推动安徽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长时期的发展。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则为我们勾勒出“十二五”期间合肥跨越发展的蓝图。今后五年,是合肥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提升的重要时期,也是合肥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合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人均GDP达15000美元,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10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0亿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立足当前实际,着眼发展大势,辩证分析公司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和历史机遇,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我市跨越赶超再立新功。

     一方面,要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尽管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但是当前经济发展仍面临着许多困难。2010年三季度以来,国内资产价格大幅攀升、通胀风险激增和本币升值压力增大等问题愈演愈烈。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持续加大。近两个月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可谓风云变幻,波诡云谲,资本流动是反映经济变化最灵敏的晴雨表,近来热钱流向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春节之前,由于加息和升值预期,热钱主要流向以金砖四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春节之后,随着新兴经济体通胀形势的渐趋恶化,以及美国经济的稳步复苏,以前输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开始回流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最近一周的新动向则是流向日本、瑞士等国。如果说前两阶段是为了逐利,后一阶段则是为了避险。这些动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北非、中东的政治动荡导致石油价格飙升,已经站在100美元/桶高位上。按国际惯例,油价如突破110美元/桶,就标志着石油危机的到来,而石油危机必将对汽车、化工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冲击力,特别是会对物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削弱通胀的力道,我国必将提高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这对出口必将形成新的压力。同时,近期央行还频繁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多次动用加息工具,这意味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渐行渐近,更深层次的含义则是决策层将引导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相对于2009年和2010年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即意味着银根将进一步缩紧。这限制了企业融资的规模和渠道,增加了融资成本,加剧企业运营的风险。面临信贷市场的“寒冬”,我们要“储粮过冬”,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储备;加强金融创新,积极尝试企业债、公司债、集合票据等多种融资方式。对于新增投资、新上项目要做好规划和预算,更加注重求稳,把握发展的节奏和进度,切不可盲目冒进。金融板块各企业则要注重规范内部管理,加强风险控制,确保资金安全。在这里,我要提醒金融板块各企业注意四个“严防”:一要严防“贩钱”。近来灰色融资市场异常火爆,一些人因利益诱惑向准金融机构套取资金,其中蕴含极大风险。二要严防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三要严防房地产企业利用建筑承包商垫资或向钢材贸易商赊购套取金融资源。四要严防通胀和中东动荡背景下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另一方面,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中部崛起战略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合肥经济圈和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等多重政策叠加,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可以说,现在合肥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备,环境、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加之沿海产业、资本加速转移,我们真正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好时期。我市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国有企业调整重组,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在扩大直接融资、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加强资本市场建设、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发展壮大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重点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扶持一批支撑合肥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力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这些政策与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要认真研读,吃透精髓,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精心谋划、扎实推进,紧抓跨越赶超的良好契机,走出一条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路径。

(《国资控股报》编辑部 整理)

分享: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