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1-08-23 来源: 集团公司.办公室阅读量:3147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敏锐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将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他提到“四种考验”、“四大危险”, 强调“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在中共七大会议上,毛泽东曾对领导的预见能力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剖析,他说:“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它,这才叫领导。”在座各位大部分是企业或者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领导”。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我们尤其要善于发现那些“还没有出现的大量的明显的东西”,“并能掌握它”,才能避免市场中的种种“暗礁”,带领企业走向正确的航向。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纷繁复杂,作为市场中运行的微观经济主体,我们同样面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诸多方面的考验。对于这些问题、挑战和风险,作为领导者,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观察、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从而做出科学判断,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这里,我想谈一下我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观察和思考,供同志们借鉴。
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说:“在度过了最为困难的2009年和最为复杂的2010年后,我们迎来了最为纠结的2011年。”这话并非玩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沉重和无奈。这正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真实写照。今年上半年,中东北非动荡局势、日本大地震等突发事件频频冲击国际市场,加之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以及全球性通胀风险上升,令世界经济复苏步伐频频遭受波折。国内方面,由于此前投放货币过多、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输入性通胀、南方地区旱涝交替等灾害性气候因素的影响,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7月CPI高达6.5%,再创三年新高。另一方面,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却接连下降,7月为50.7%,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回落,表明实体经济出现下滑趋势。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融资活跃且利率飙升,引发各界对货币政策超调的担忧,“硬着陆”和“滞涨”的论调甚嚣尘上。宏观调控再次陷入两难困境:紧缩银根则经济增速下滑,失业上升;不紧缩银根,则通胀抬头。管理层在两难中痛苦抉择。加息利器迟疑不决,存款准备金率却一路狂奔,这是2010年下半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生动描述。去年以来,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连续的量化紧缩方式产生的弊端越发明显:直接抬升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在抑制流动性过剩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小企业取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加大,经济运行中出现多种矛盾与扭曲现象。
任何微观单元在相应的宏观政策环境中行事必须保持二者的适配性,才能确保方向的正确性、过程的合法性和结果的有效性。在扑朔迷离的经济乱象中,如何拨开迷雾,抵达真相,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问题。让我们抽丝剥茧,去芜存菁,一一来解答这些问题:
1、通货膨胀还会持续吗?当前这轮通胀主要是过去两年货币超发的结果。2009年广义货币(M2)增长28%,GDP增长9.2%,M2/GDP高达3;2010年M2增长20%,GDP增长10.3%,M2/GDP也接近2(经济学界一般采用货币指数,即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来衡量货币是否超发。西方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指数一般在1以下,美国为0.6-0.7,日本为1)。多发的货币迟早要体现在价格上,这是通货膨胀释放和抬头的根源所在。尽管央行通过发行央票等很多措施回收流动性,但效果欠佳。此外,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虽于6月底如期结束,但其影响难以在短期内消除。QE2带来美元贬值和流动性过剩推动了国际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强劲上涨,加上中东局势动荡等地缘政治事件不断、极端天气频发,石油、黄金、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将呈现震荡上行走势。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全球油价、粮价、资源价格的上升对中国消费物价的影响预计在30-40%之间。而从中长期来看,据世界粮农组织6月7日发布的《粮食展望》最新分析,在今年余下的时间和2012年,世界粮食价格将继续维持在高位。另据预测,2015年以前,国际油价可能会继续走高。因此,当前我国物价上涨的峰值和拐点尚未出现,输入性通胀将加大我国控制通胀的政策难度。综上,可以预期未来两到三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状态仍会持续。
2、加息接近尾声了吗?做出这一判断要基于对通胀走势的判断。以上我们分析得出结论,通胀还将持续,那么宏观调控就不可避免。此前央行偏好使用数量型工具(信贷控制),虽然这一方式也可达到提高市场利率的效果,但却导致实体经济和银行体系出现大量结构性问题。而价格调控(加息)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有限,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贷款名义利率基本无关,对理顺资源配置却大有好处。因此,货币政策必将做出调整,未来价格调控的运用相对于数量调控将更加突出。野村证券认为,由于实际资本成本仍然过低(加息后的1年期实际存款利率仍只有-2%),央行加息周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和李稻葵在多个场合表示,目前加息的力度仍不够。因此,无论是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还是专业机构的分析,抑或是官方经济学家的表态,我们推测,年内可能还会加息。
3、下半年世界经济走势如何?展望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将继续放缓。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消费增长动能趋弱,难以恢复较大幅度增长;新兴经济体则继续在保增长和抗通胀之间寻求平衡,经济增速也将有所放缓。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问题将成为下半年世界经济的最大挑战。希腊债务危机连锁效应或致欧债危机恶化,近期,穆迪公司将葡萄牙政府长期债券的评级连降4级至垃圾级,并将3家法国银行、16家意大利银行的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与欧洲一样,美国和日本也面临债务可持续性的问题,处理不当均可能造成其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引发全球股市、汇市和债市大幅波动。在此背景下,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面临更大的外部风险。一是出口环境更趋复杂,贸易摩擦更趋常态化,我国外贸出口面临更多挑战。二是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原材料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减。三是国际热钱压力将进一步加剧。一季度由于外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较大,资金持续流出新兴市场。但从二季度开始,由于对欧美主权债务的担忧,以及新兴经济体通胀仍然可控,资金又开始回流新兴市场。在美元持续走软的形势下,人民币升值预期更加强烈,热钱势必会紧盯中国,并继续加速流入。但是如果发达经济体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大量资金又会发生回流。这无疑会造成我国资产价格波动,风险一旦扩散必然伤及实体经济。
4、中国经济会“硬着陆”吗?7月2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将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温家宝总理近日表示,“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能使经济增速出现较大的波动”,即“降物价”和“稳经济”并举,这隐含着会用小幅的经济下降来不断纾缓通胀的升势,用时间换取空间,从而最终达到控制通胀的目的。1980年代,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就是通过大幅加息把通胀和泡沫打下去之后,制造了一个小型衰退,然后才有里根的结构性供给疗法的功效。用上述策略来调控通胀,将不太会出现经济“硬着陆”的情况,中国经济平稳发展态势将得以延续。只是在这一过程中,央行应下定决心紧缩银根,更多地使用利率等价格手段,辅之以存款准备金等数量手段,把通胀和泡沫打压下去。同时,加快供给层面的改革,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技术创新;通过减税和减费,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大力推进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建设,提升家庭和个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和收入。
总结以上分析,有以下几点值得同志们注意:一是下半年宏观调控还将继续,货币政策仍然不会放松,这与我们的工作紧密相连,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做实业的应该怎么办,做金融的应该怎么办。二是输入性通胀还将持续,其中粮价上涨是通胀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的实业类企业将面临原材料上涨的局面。三是地方政府平台债务问题,最近这一问题引起外媒、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一致的妖魔化,目的是做空人民币。未来,大宗商品价格将会剧烈波动,我们的实业类企业不要有投机心理,但是要做一些防范措施,规避风险。四是美欧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系统性风险加剧。五是中小企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困难重重。由于中小企业融资难,地下金融市场畸形发展,导致风险频发。我们的金融服务类企业要审慎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