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6-28 来源: 创和公司 黄万祥阅读量:14866
依然记得,儿时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端午、中秋、春节了。孩子们过了春节盼端午,过了端午盼中秋,而“年怕中秋月怕半”,不知不觉中新的一年又到了。
曾经感慨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引发了精神生活的提升,中国人骨子里的节日情结逐渐回归。元宵节、二月二、重阳节,还有泊来的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圣诞节等,节节相连,令人目不暇接,而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现在已经纳入法定节假日。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节日,我想:每个人在心底里对待不同的节日终是各有所钟情的。
端午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春秋之前是祛病防疫的节日,习俗是带香囊、悬艾叶、挂菖蒲。后来楚地人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投汩罗江殉国明志而演变成节日的,习俗是包粽子、赛龙舟等。文天祥诗云:“流棹西来恨末销,鱼龙寂寞暗风潮。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吴越人纪念的则是五月初五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习俗有喝雄黄酒、栓五色丝线等。陆游诗曰:“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文束著危冠。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由此可见,古楚人端午节凝重感怀,吴越人显得挥洒惬意。然而无论春秋还是吴楚,却因中华大一统文化的形成,导致了端午风俗的融合与发展,成为全华夏民族缅怀高洁情怀的传统节日。
在浙东一带,人们过端午却起源于纪念一位女性,巧的是被追念者也是投江而死。那是公元143年,东汉上虞人曹娥,时年14,因父亲曹盱五月五日溺于舜江中不见尸体,便投江寻父。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浮出水面,传为神话。朝廷为曹娥立碑,所住之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殉父之舜江改称曹娥江,并在曹娥当初投江处建寺庙慰其孝心。今人潜雍诗云:“长袖丝雨无弦琴,孝女曹娥空诗心,飞琼不忍花逝去,追去东海和风吟。”
1980年底,我成为一名守桥战士,我所守护的正是曹娥江铁路大桥,我和几名同乡战士曾慕名前往曹娥庙游玩,通过断垣残壁进入布满蛛网的享堂,一座圆形穹顶墓前立有“东汉孝女曹娥之墓”,感慨万端之余,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后来听战友说:曹娥庙已经成了热门旅游景点。听到此,我心中倍感欣慰。
写及于此,我仿佛又看到母亲端午节躬身灶前,用新榨的菜籽油煎炸新麦面做成的 “油饷”、“馓子”,那是绿色食材泛出的特有的清香,也是青黄不接后的垂涎欲滴和迫不及待。2014年端午节我因为加班没能回家陪母亲过端午节,一个多月后母亲却走了,铸成了儿子内心一辈子永远无尽的愧疚,所以,对端午节我是有遗憾的……痛定之余,且效古人自题诗一首:“少年端午似天真,今日方有感慨生;不效菖艾趋旧俗,但祈杯酒敬前人。遥想龙舟逐浪远,几人佳节半沉吟!千载贤愚同日月,谁人湮没谁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