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7-04 来源: 曹继薇阅读量:264
六月,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脉搏愈发强劲——从合肥零碳技术研究院纳入合肥市新研管理序列到大健康肿瘤药物递送技术的顶刊突破,从无人驾驶摆渡车“骁马Ultra”的量产下线到飞行汽车标准研讨会等活动的密集开展,新研机构以科研攻坚、成果落地、生态联动的多元实践,绘就六月创新图鉴。
合肥市又添一家新研机构
6月,合肥零碳技术研究院(龙头企业型新研)正式纳入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序列,落地蜀山区。研究院以阳光电源为牵引,致力于通过创新研究、产业赋能和园区服务的有机结合,以“研发+载体+运营+赋能+基金”的新模式,打造零碳领域产业化集群和全球领先的零碳生态圈。
大健康研究院发现利用一氧化氮突破肿瘤血管基底膜屏障,增强纳米药物肿瘤递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育才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聚焦于纳米药物递送效率的关键屏障—肿瘤血管基底膜,提出利用一氧化氮(NO)精准空间催化降解的策略,通过特异性调控肿瘤相关内皮细胞,实现对基底膜屏障的高效突破,从而显著提升纳米药物在肿瘤组织内的递送效率。
合肥创新院孵化企业中科智驰“骁马Ultra”无人驾驶摆渡车正式下产线。中科智驰全新研发的无人驾驶摆渡车“骁马Ultra”正式下产线,公司在无人驾驶接驳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程迈入新阶段。“骁马Ultra”搭载中科智驰自主开发的无人驾驶系统“APOV8.0”,采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BEV智驾大模型以及安全冗余的线控等技术,具备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导航、动态避障与路径规划等功能,来实现无人驾驶摆渡车的自主行驶和任务执行。“骁马Ultra”致力于为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机场及大型社区等场景提供智慧出行解决方案。
中欧电子在研体积变化高精度检测的秘密武器—TMA体膨胀夹具让测试更简单。中欧电子测试技术中心TMA(Thermal Mechanical Analysis,热机械分析)中的体膨胀测试用于测量材料在温度变化下的尺寸变化(膨胀或收缩),广泛应用于陶瓷、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等领域。其核心原理基于热膨胀效应,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检测微小形变,评估材料的热稳定性、相变温度、烧结行为等关键参数。热机械分析仪(TMA)的测试系统由加热炉、位移传感器、样品台与探头、参比基准组成,其核心技术具备超高精度、无损夹持、快速换装、兼容性强四大两点,使得测试简便快捷。
九韶正式推出PowerCAM v1.1.0支持叶轮加工工艺。合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院孵化企业九韶智能成功交付基于九韶内核和POWER二次开发平台的内核衍生产品PowerCAM v1.1.0,新版本在支持叶盘加工工艺的基础上,新增支持叶轮加工工艺,包括叶轮粗加工、叶轮摆线铣、叶轮叶片精加工、叶轮轮毂精加工、叶轮圆角精加工和叶轮叶尖精加工等,主要用于开式叶轮类零件的加工。
中科大先研院团队实现片上自锁定宽带拉曼电光微梳。中科大郭光灿团队在高性能片上光频梳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团队首次在铌酸锂微腔中联合调控电光效应、克尔非线性和拉曼散射,实现了一种新型自锁定拉曼-电光微梳(REO microcomb)的构建方案。该微梳无需外部电子反馈,即可自适应锁定,实现超过300nm光谱宽度和26.03GHz重复频率,展现出良好的相干性和可调性。该研究为构建更高性能、更稳定的片上光频梳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并为探索片上多非线性物理过程(如注入锁定、自同步等)提供了实验平台。
安大绿研院引育企业合肥知冷低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创6.95mK交付新纪录。合肥知冷低温在极低温装备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公司即将交付某知名科研机构的ZL-DR400型稀释制冷机创下交付最低温度新纪录——6.95mK,并在20mK温区实现19μW的强劲冷量输出,刷新了国产极低温设备的性能指标。此次突破,为量子计算等前沿基础研究提供了关键装备支撑,展现了国产高端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发实力。
为促进新研机构前沿技术、产品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特设巡展专栏。本次巡展产品来自中科(安徽)G60智慧健康创新研究院—强迫振荡肺功能测试仪。
新品简介:采用新型的强迫振荡肺功能检测技术,不同于传统肺功能检测方式,无需受试者主动配合。通过记录自主呼吸时气道的压力与流速,计算出呼吸阻抗值,并结合呼吸阻抗模型分析提取表征不同频率激励信号下呼吸系统响应的特征指标,准确检测出受试者呼吸道不同部位(外周气道、中心气道)的阻塞程度,以及呼吸动力学改变的形态。对于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及不能配合的重症患者也能轻松实现呼吸阻抗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