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5-30 来源: 集团公司.办公室阅读量:6463
5月27日,证监会宣布将启动做市商扩围试点,全国股转公司宣布分层制度将在6月正式落地。这也意味着,在经历以市场扩容为主的1.0时代后,将逐步过渡到以规范和差异化发展为主的2.0时代。
经过一年时间的“修整”之后,监管层终于决定推出分层制度,对急速增加的挂牌企业进行差异化管理。在股转公司看来,挂牌企业数量迅速增多的背景下,分层的主要目的是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差异化需求,合理分配监管资源,同时有效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收集成本。
向上打开空间
“分层打开了未来新三板的发展空间。”对外经贸大学金融产品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宋国良对表示,如果企业不分层良莠混杂在一起,好公司就会跑掉,分层以后为创新改革和交易制度拓展了空间,就能留住好公司,比如公募基金介入、实行竞价交易。
和A股市场相比,新三板在交易方式和投资者准入等方面有诸多限制,目前市场实行协议转让和做市转让,尚未引入竞价交易,同时对投资者设置了500万元金融资产的门槛,目前对公募基金和保险资金还没有放开。
宋国良认为,创新层合法地位确认以后,后续政策出台节奏将会加快。“没有政策红利的话,分层是没有意义。这些政策已经有很长时间的讨论,没有技术性障碍,在市场低迷时,管理层希望推出一些政策来刺激市场。”
打破做市垄断
2015年8月新三板引入做市商制度,彼时做市制度被寄予厚望,监管层希望可以发挥为企业定价、提供流动性两大功能。但是实行近两年时间,市场交易依然不活跃,相对寡淡的流动性让各方都都开始对新三板的未来产生怀疑。
做市商制度亟待改革,引入私募参与做市试点就是一项新的改变。证监会5月27日宣布,将开展私募机构参与新三板做市业务试点,做市商正式扩围至私募。
根据证监会安排,股转公司将研究制定试点机构的遴选方案及相关配套规则, 从资本实力、专业人员、业务方案、信息系统和诚信记录等方面设置备案条件,制定备案申请材料内容与格式指引,明确备案申请程序,待履行有关程序后及时向市场公布。另外,股转公司将启动受理私募机构申报材料,组织评审,择优选取试点机构。
做市商范围终于突破,不过扩围之路并不平坦。在2014年发布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做市商做市业务管理规定(试行)》中,对做市商的范围就留下了“口子”。未来做市商可能将向PE、VC等扩围,甚至还有可能扩展到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等金融机构。
对券商而言,私募参与做市会带来不少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做市资质壁垒被打破,券商从企业处“拿票”的议价能力降低。客观来看,私募参与做市将有两大直接的好处。一方面给企业更多选择,企业面对做市商数量增多,可以要求更高的估值,获得更多融资。私募要做市就要买入股票,目前方式要么参与定增,要么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短期内会形成较大买盘。
尝试负面清单
面对7000多家挂牌企业,股转系统的监管思路也在发生变化。去年底,证监会暂停了私募机构挂牌和融资,并随后对PE机构估值问题、信披问题和利益冲突问题展开调研。经过数月的调研,监管者对私募基金管理机构挂牌新三板终于敞开了大门,不过挂牌准入需要重新梳理,门槛已经大大提高。
5月27日,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表示,只有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批准设立并颁发许可证的金融机构,以及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机构才可以在新三板挂牌和融资。股转公司对私募机构挂牌给出8项新条件,在经营年限、管理规模和信息披露方面都设置了门槛,包括持续运营需满5年,创投类和私募类实缴资产管理规模分别在20亿元和50亿元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新规还要求挂牌PE管理费收入与业绩报酬之和须占收入来源的80%以上,挂牌前不得出现以基金份额认购私募机构股份的情形,并且募集资金不得投资沪深交易所二级市场上市公司股票。
目前,在新三板上挂牌的私募机构共有25家,正在履行挂牌程序的有29家。根据新规,已经挂牌的PE机构必须依照8条标准在一年之内进行整改,否则予以摘牌,而正在申请中的PE机构必须在一年之内补充材料,否则也将终止审查。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等类金融企业挂牌和融资也处在冻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