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产投集团

报刊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报刊新闻 >报刊新闻 报刊新闻

潮涌风劲正扬帆 ——合肥产投集团三周年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 2018-06-06 来源: 合肥产投集团阅读量:270

编者的话

三年风雨历程,一路高歌奋进。201535日,在积极响应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号召下,合肥市国资国企改革率先垂范,合肥产投集团应运而生。

1096个日夜,合肥产投集团怀揣梦想,争当国资国企改革“实践者”;

1096个日夜,合肥产投集团秉承使命,勇担地方产业转型“探路人”;

1096个日夜,合肥产投集团奋发进取,善做区域经济发展“助推器”。

砥砺三载,智者恒进;岁月如歌,征途如虹。三年来,合肥产投集团自请长缨,紧扣市委、市政府改革顶层设计意图,围绕中心任务,恪守“产业为本、投资为器、创新为魂”的发展理念,在奋进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壮大,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截至20182月底,集团资产总额跃升至482.21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15.24亿元,上缴税收15.45亿元。先后获得国内信用评级AAA,国际信用评级BBB,成功发行3亿美元境外债,树立市属企业在境外融资中的新标杆;组建成立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成功研制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治疗系统关键部件,癌症精准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先后与兆易创新签署合作协议,成功引进全球最先进的光刻机,长鑫12吋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未来合肥跨入世界级存储器重镇奠定基础;发起设立总规模300亿人民币安徽省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为全省首支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合作设立的省级层面投资基金;创投基金直投项目建成我市第一条12英寸晶圆凸块封测线……实现了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全面均衡发展。

  

































志存高远 铸造品牌

——我们在融合中实现新生

合肥产投集团由原合肥市国有资产控股有限公司和合肥市工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并组建而成,定位为产业投融资和创新推进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产投人全力做好“融合”文章,不断完善自身机制建设,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物理整合”逐步催生“化学反应”,在进退之间构筑发展新格局,完成华丽转身,逐步形成了产业投资、产业园区、产业运营、产业金融、创新平台等5大业务板块。

明确“进”的方向。 201510月,集团组建成立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有限公司,20163月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联合设立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同年10月“北城·幸福庄园养老项目(一期)”获市国资委批准,集团大健康产业发展全面铺开;201511月,合肥产投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有限公司成立,集团在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中又添实力新军;20175月,由合肥产投集团、阳光电源等共同投资设立的合肥市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正式签约成立,持续助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三年来,集团持续推进资源向优势板块、重点领域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勇担“退”的责任。紧抓供给侧改革机遇,贯彻市委市政府要求,顺利完成马钢(合肥)公司、庐江矾矿等改革改制任务,高效做好各类人员保障工作;有力推进“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僵尸企业”摸底排查工作,完成光大人造板公司等清算关闭;有序完成上海美尔耐等多家国有股权转让工作,调整产业投资布局,加快剥离非主业、非核心、不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业务,为新兴产业投资腾出发展空间,以崭新面貌扬帆起航。

强化“转”的力度。2016年初,集团旗下工投工业科技公司首创“B+服务体系”,开始转变运营发展思路,由传统标准化厂房工业园区开发商向科技产业园综合运营服务商转型,参与投建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长临河科创小镇项目,试水产业新城开发模式。与此同时,旗下电影公司在首次实现营业收入转亏为盈的基础上,投拍福建恒业营业公司《乌龙院》、《京城81号Ⅱ 》等电影,积极探索上游影视剧制作领域运作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2017年,旗下国正公司顺利完成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私有化及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增资工作,并作为第三方调研机构,为高新区辖区内安徽沃特普尔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尽职调查,丰富金融服务内涵。梅山饭店在逆境中求发展,突破传统营销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互联网直销平台,以团膳为突破口对外拓展战略合作;并于2017年获得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中国餐饮30年优秀企业奖”。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是集团已有产业板块实现蜕变转型的生动案例。

 

励精图治 敢为人先

——我们在改革中书写成长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合肥产投集团是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载体,其关键战略目标就是通过要素资源的配置在增量上支持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同时在存量上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转型升级。春华秋实三整载,产投人开拓进取,在改革道路上篆刻成长足迹,实现了“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在运作政府基金、优化产业布局、扶持实体经济等方面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靓丽答卷。

聚焦重点,基金运作展新貌。集团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运营理念,高效运营市天使投资基金、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政府基金,创新基金市场化运作路径,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全产业链、覆盖全生命周期投资体系,持续发挥引导基金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截至20182月底,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总规模达4.94亿元,是我省投资企业最多,投资金额最大的天使投资基金,并逐步覆盖至各区县。20169月,安徽蓝麦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正式挂牌,成为市天使投资基金投资项目登陆资本市场的首只股票。合肥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已完成华登产业基金、安徽省集成电路基金、新站基金等14支子基金的设立,总规模达262.1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19.51亿元,杠杆比例6.1倍。其中,新站基金开创市区两级投资联动新模式,以“基金+基地”、“基金+产业”方式,推动京东方OLED打印平台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实现了引导基金产业引导、资金放大“新速度”。20178月,集团荣获“CLPA2016-2017年度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团队50强”称号,赢得业界同行高度认可。

抢抓机遇,产业布局拓新路。集团运用大视野、大格局、大思路,主动服务和融入我市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壮大新兴支柱产业,紧抓政策机遇,不断拓宽集成电路、大健康、节能环保、智能语音等产业领域,积极抢占发展话语权。围绕合肥“中国IC之都”建设,我们大手笔布局集成电路产业,举全集团之力推进长鑫12吋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产投速度”。201711月,组建成立合肥国际内陆港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产投样本。抢抓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爆发式增长的重大机遇,支持建设智能语音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参与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参与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量子科学产业发展基金,加速量子科研和技术产业化,抢占量子信息技术全球制高点。创和幼教管理公司抓住合肥市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的有利契机,以共建共办模式,输出品牌和管理,与高新区、新站区共6所幼儿园实现合作办学,使创和幼教达到12所园区规模,大力提高教育板块质量,树立国企公办园集团化管理新典范。

多措并举,扶持效应创新高。集团以“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中小企业成长,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为己任,多措并举,全方位提升扶持效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全面服务中小企业成长,秉承“产融结合”发展思路,构建以融资担保、小微金融等业务为核心的产业金融板块,通过以融助产、以产促融、产融深度结合,实现板块联动、协同发展,打造差异化、有竞争力的金融服务生态链。截至2017年底,已累计为40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300亿元,过桥助贷金额稳居全市第一。连续六次蝉联“安徽省十佳融资担保机构”,多次荣获“合肥市融资担保业支持地方发展奖”。主动服务上市公司发展,大力支持国风塑业投资建设高端微电子级PI膜项目,持续支持惠而浦(中国)、江汽股份、美菱电器、科大讯飞等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助力地方产业发展。

  


































勇立潮头 追求卓越

——我们在奋斗中提质增效

为加快从追求数量、规模的增长向追求质量、效益的发展转变,三年来,合肥产投集团勇做新时代“奋斗者”,将企业发展动力逐渐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依靠创新驱动形成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联动效应,跑出创新“加速度”,推动企业发展提质增效。

多项技术突破,创新实力见真章。中科离子公司成立以来致力于国产SC200超导质子治疗系统项目研制,在不到两年时间内, 该系统的各子系统及核心部件已全部研发完成,接连涌现出一大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如超导磁体及其低温系统、旋转治疗室旋转机架、CBCT图像引导系统、输运线二极四极铁研制成功等,得到国家相关部委、国内外同行业者、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并被中央、省级主流新闻媒体接连宣传报道。浩悦环境公司通过以废治废的工艺方案,不断改善固物化处理和填埋的作业环境,三年来陆续研发各项处置工艺技术多达170余项,已获9项专利授权,其中“氯化苄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打破了环境保护壁垒,系属国际首创,将进一步提升我省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成果转化加速,双创平台铸精品。旗下创新院公司作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之一,秉承“三轮驱动”发展理念,形成覆盖“技术-场地-资金-服务”的全方位孵化体系。2017年,创新院公司正式晋升“国家队”,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累计孵化企业53家,其中,中科新天地、中科智泰、中科新萝等3家企业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集团通过“合港众创空间”、“麦田创客空间”等载体,构建创业经验交流分享、创业产品路演展示和创新创业政策服务支持的全维度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致力于为创业者提供最佳创业体验,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融资途径拓宽,模式转变求实效。探索多样化融资模式,扩宽合作方式和范围,成立交银、协盈信长、长江养老三支总规模181亿元的专项产业基金、设立30亿元集通141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落实80.3亿元进口设备采购信用证额度,确保集团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打通境外直接融资渠道,成功发行3亿美元票息为4.25%3年期境外债券,实现集团在境外资本市场的首次亮相,标志着集团成功打通境外直接融资渠道,扩大集团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提升下真功。遵照国资国企改革部署要求,适应大型企业集团经营管理需要,集团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在提升管理水平上狠下真功夫。强化集团管控能力,启动战略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多次召开经济运营分析会议,切实实现集团的决策中心、资源中心地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核心作用,提高董事会、经营层履职能力,构建“法律-风控-审计-纪检”四位一体的风险控制体系,积极推进惩防制度建设,构建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建成全国首家“清风影院”,打造我市“廉”文化品牌的又一靓丽城市名片。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创新人才引进形式,拓宽人才供应渠道,持续引进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毕业生;推出首届“青年英才计划”,开创市属国企人才孵化机制先河;建立特色讲堂、推动高校研修、践行线上学习,加强学习型企业建设。提升品牌宣传效应,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以《合肥产投》报、《产投视野》期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形象宣传片等为载体,形成多层次宣传体系,展现集团优质品牌形象;积极承接主办中国(合肥)股权投资高峰论坛、海峡两岸半导体产业高峰论坛、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等大型会议,不断提升集团知名度,助力合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酣战未言歇马  扬鞭再踏征程

晴空万里无云色,碧海千帆共潮声。三年来,产投人勠力同心,埋头苦干,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辉煌乐章,为集团跨越发展积蓄了力量。回望来时路,眺望新征程,我们要以奋发有为的激情和斗志,点燃希望,放飞梦想,做好蜕变与坚持,瞄准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优质量的发展目标,铸就合肥产业的坚实脊梁,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未来,合肥产投集团将围绕合肥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等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围绕“123”总体战略部署,聚焦“战略引领、改革创新、责任担当、专业管理”的十六字工作方针,始终把增强战略引领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把激活改革创新动能作为动力源泉,把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作为有力支撑,把提升专业管理水平作为重要保障,充分调动和释放内部活力,推动集团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切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到工作实处,实现国内有影响、全省有担当、市里有作为。

增强战略引领能力

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代经济发展与国资国企改革的决策部署,科学研判、潜心研究、认真思考各业务板块和集团整体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战略规划为统领,以协同发展为目标,以企业文化融合为中心,开展全维度战略机制建设,创造全面协同效应,实现母子公司利益协调和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科学谋划发展战略,优化集团战略管控模式,探索“小总部、大产业”的发展模式和“集团总部-专业公司-实体企业”的管控架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科学、高效、一体化的管控体系,充分发挥集团总部战略规划中心、价值管理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和投资决策中心的作用。发挥战略协同功能,通过同类合并、错位互补等原则,调整优化结构,把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分类注入各板块,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各板块的市场竞争力。

激发改革创新动能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化,激活改革创新动力,构建各业务板块相互支撑、竞相发展的良性格局,实现质量效益的动态均衡发展。

——积极开拓创新,打造新的利润增长极。加快推进长鑫12吋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建设,助力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有效发挥创新院公司、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等创新平台作用,提升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培育能力;深入推进合肥市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处置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危废处置、资源利用等技术水平;全面推进“北城·幸福庄园”养老项目建设,以养老运营公司为平台,整合社会养老资源,助推合肥地区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战略布局,在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相关领域抢占产业制高点。

——加快改革发展,培育发展新亮点。深耕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营,不断提升园区增值服务质量,输出运营管理模式,全力推进长临河科创小镇建设,实现由“园”向“城”的发展目标,布局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产业新城;高标准建设国际内陆港,推动合肥打造全国重要内陆开放新高地;优化文教服务产业板块结构,创新运营模式,拓宽产业空间。

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秉承国企责任担当,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遵循“去产能、去库存”的宏观政策,着力推进企业合并、关闭和注销工作,重点解决改革遗留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践行国企责任,服务社会发展。大力支持创和幼教、一六八中学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市教育质量有效提升;创新融资担保模式,提升过桥助贷质量,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引入金融活水;支持皖北地区发展,以“工投工业科技”品牌更好地推进“工投·皖北科技产业园”(颍上)等产业园区建设,深化合作共建,推动项目落地,带动就业增长,助力皖北崛起。妥善做好改革安置工作,稳定发展根基。全力完成马钢(合肥)公司、庐江矾矿等改制人员安置任务,有效做好各类人员保障工作,妥善处理信访维稳,为集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加快推进“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和“僵尸企业”摸查清理等工作,减轻企业负担,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

提升专业管理水平

——在内部管理上,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决策管理程序,构建权责对等、协调运作、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争取省市混改先试先行试点政策,推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落实人才强企战略,拓宽专业化人才引进渠道,构建持续性人才培养体系、多元化人才激励机制,推行公平竞争、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制度。

——在资本运营上,加快构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境外投资-IPO”的全产业链投资体系,高效运作市创投引导基金和市天使投资基金,丰富基金投资工具和投资模式。大力拓展县区级子基金的设立及管理事宜,实现各县区、开发区的全覆盖。积极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合理确定银行间接信贷规模,用好用活短期充裕资金,避免资金沉眠;继续加强与财政、土地等政府机构的协调联系,打通集团存量土地的收储、已收储土地的上市计划安排、已出让地的收益返还等环节,拓展集团资金来源。

——在风险防控上,健全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加强依法治企,将打造“法治产投”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完善“法律-风控-审计-纪检”四位一体的风险防范机制,对项目投资、工程招投标等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过程进行日常动态监督,切实强化对企业风险的预警和监控。

——在降本增效上,不断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严控预算外支出,切实发挥全面预算的动态调节和监督协调作用;大力做好经营业绩的考核管理,加强成本费用管理,逐项排查成本管控薄弱环节;严格执行资金计划管理,统筹使用资金管理系统,创新投融资方式,着力降低融资成本和财务费用。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新一岁,任希望开道,由信念掌灯,产投人将踏上历史新征程,奋力谱写产业发展华彩绚丽的新篇章,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分享: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