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8-06-06 来源: 合肥产投集团阅读量:309
编者的话:
创新,是城市转型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三年来,合肥产投集团立足“地方创新转型升级推动者”历史定位,着力解决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打破科技领域“孤岛效应”,以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大基因中心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平台,以及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协同创新平台为抓手,构建“研发-转化-孵化-产业”一体化创新体系,切实推进技术成果向实际应用的技术和生产力的有效转化,助力合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合肥离子医学中心
事件回顾:
2015年10月,合肥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签订框架协议,合作共建“合肥离子医学中心”。
2017年5月,合肥超导质子治疗系统关键部件“超导磁体”、“降能器系统”、“射频腔系统”等完成全周期研制工作。
2017年8月,虞爱华、宋国权陪同中央驻皖及省属部分媒体赴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调研合肥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2017年11月,成功举办“一带一路”质子、超导及核能应用国际标准联盟成立大会,塑造“共建、共享、共赢”的质子、超导及核能应用新局面。
2017年12月,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质子治疗系统荣获国内工业设计最高奖项“中国设计红星奖金奖”。
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分为质子治疗项目和超导质子治疗系统研发项目两个项目,围绕项目建设分别组建成立了三个项目主体: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有限公司——负责合肥离子医学项目引进验证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负责进口设备及首台套自主研发设备的运营;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负责承建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超导质子治疗系统研发项目。
质子治疗系统为肿瘤患者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放射治疗,将改变过去“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传统放疗模式,不伤害正常细胞,一期建成后预计每年将治愈超过2000名的癌症患者。目前,项目进展顺利,计划2018年4月进行质子治疗系统设备安装,2019年进行试运行。
超导质子治疗系统项目在国家大科学工程装置原始创新基础上,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进行二次创新,将国家基础研究领域中的核心技术运用到国计民生事业,尤其运用到国产高端治癌利器上来,实现国产高端医疗装备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用科技创新发力健康中国建设。成立以来, 经项目科研团队的不懈技术攻关,该治疗系统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各子系统及核心部件已全部研发完成,接连涌现出如超导低温系统、RF谐振腔、旋转治疗室旋转机架、CBCT图像引导系统研制成功等一大批原创性科技成果,成为关键部件国产化技术突破的重要里程碑,实现从部件设计、加工制造、安装调试到测试运行的国产一体化全覆盖。
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
事件回顾:
2017年5月,合肥产投集团与阳光电源等在市政务中心举行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签约仪式。
2017年6月,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公司完成工商注册,平台进入正式运营。
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计划总投资35亿元,拟采用市场化运营,大力集聚国内外的相关优势科研创新资源和一流人才,努力建立共创共享的技术、试验平台,从而实现智慧能源重点难题攻关、示范和推广应用。平台一期规划面积179亩,主要体现三大功能载体的作用,包括智慧能源研究开发、示范项目实施、产业转化落地。
平台预计2020年可形成系列产业成果。建成后的智慧能源平台以吸附、孵化、加速、聚集为核心,以智慧能源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突破性创新为重点内容,着眼于智慧能源的生产、传输、存储、消费、规划、配置、调度、装备等产业链上下游各领域,打造智慧能源领域的一流生态系统。
大基因中心
事件回顾:
2016年4月,由合肥产投集团代建的“北大未名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顺利交付。
2016年8月,大基因中心在“创响中国”巡回接力合肥站活动启动仪式上被首次提出,成为合肥七大创新平台之一。
2017年5月,大基因中心揭幕仪式在合巢经开区北大未名集团举行,标志着合肥大基因中心全面启动实施。
合肥产投集团作为大基因中心代建主体,充分发挥产业园区业务板块优势,全力推进北大未名抗体药生产基地厂房建设,协助大基因中心打造生物“药王谷”。该中心立足于建设成为集基因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发展为一体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建成投产后可实现产值500亿元,将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大基因中心项目选址合巢经开区,总投资27亿元,占地386.85亩,总建筑面积为28万平米,主要开展基因存储及分析平台搭建、基因测序和基因检测等应用研究。立足于建设成为集基因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发展为一体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规划建设未名BIG联合基因研究院、基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基因产业创业园,重点从精准制药、精准治疗、精准育种三个方面开展建设。
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
事件回顾:
2016年12月,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被列为“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全省11个试点单位之一。
2017年4月,出资设立中科创投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专项用于支持创新院的产业孵化工作。
2017年11月,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赴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调研合肥市促进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工作。
2017年12月,经安徽省科技厅评审推荐,火炬中心专家审核,创新院公司已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突出“市场化”运作 构建综合创新联合体
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有限公司是合肥产投集团控股子公司,与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运作体制。中国科学院将“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转移中心、中国科学院安徽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两大职能移交至创新院,技术市场机制随之建立。作为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单位,创新院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围绕“技术+产业+资本”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不断寻求突破。截至2017年底,创新院已建立工程技术研发平台11个,引入国家“百人计划”等各类高端人才团队28个,孵化高科技企业53家,累计获得各类知识产权310项。
过去三年,创新院斩获2个“国字号”品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荣获2个“省字号”品牌:安徽省新型研发机构、安徽省精准医疗装备行业技术中心。同时,通过建设“合港创客空间”,打造“科学岛创客学院”、“合港创新创业交流大赛”等双创品牌活动,实现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双提升。
打造“双创直通车” 打通成果转化各环节
创新院精准定位科技成果转化各个环节,科学设定日常运行机制:发现机制——广泛对接合肥研究院资源,筛选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评价机制——让行业专家与科研人员对接,进行项目评价和孵化路演;孵化机制——依托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围绕精准医疗、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三大产业技术方向,搭建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小试、中试进程;激励机制——将成果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成交价格的70%奖励给科研团队;落地机制——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申请、评估、转让、投融资,以及工商、税务代理等创业“一站式”服务。目前,创新院已实现研究成果的精准对接和高效转化,成为科技成果到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双创“直通车”。
链接市场资源 建立投融资服务体系
创新院始终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建立起“股权投资+政府基金+社会资本+产业化专项基金+风险投资”的投融资体系,有效撬动社会资本。2017年,创新院联合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国内首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定向投资基金——中科创投基金,以500万元带动2800万元社会资本,定向投资合肥研究院科研团队来创新院创业项目。此外,创新院积极探索股权退出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内部程序自行选择股权退出。截至2017年底,创新院孵化的53家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达6.1亿元,引入外部投资超过5.4亿元。
未来,合肥产投集团将继续秉承“协同、专注、精致”的核心价值观,力争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作、科技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改革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助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