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8-09-20 来源: 合肥产投集团阅读量:4801
2017年9月30日证监会第17届发审委成立,作为IPO发审窗口的裁决者,第17届发审委将在9月底迎来换届。
第17届发审委由包括42名专职委员、21名兼职委员在内共63人组成,并吸收了涵盖部委、科研院所、高校、中介机构等诸多领域专业人士,由于较往届增加专业委员数量,同时将主板发审委和创业板发审委合并在一起,因此亦被业内称为“大发审委”。
在大发审委治下的近一年时间里,IPO发审的生态出现了诸多改变,一方面是上会审核否决率创出了历史新高,同时上会流程的纪律也被从严整肃;另一方面监管层对于在审企业的全流程监管,让拟IPO企业对申报上市变得更加谨慎。
大发审委的从严审核对于IPO生态的重塑,是IPO制度不断完善的关键一步,而伴随着市场通过近一年时间对新发审逻辑的适应,当下过会率可能将有所提升,但大发审委的从严审核逻辑仍将在新一届发审委的“执剑”中得到延续。
铁面的“高否决率”
过去一年里,大发审委带给市场最直观的感受是IPO否决率的直线上升。
根据统计,自2017年10月17日大发审委首秀以来,公共审核IPO项目数量达256家,其中通过家数135家,通过率仅为52.73%,未通过家数85家,否决率高达33.20%。
相比之下,2014年IPO重启以来至2017年9月底期间,IPO首发通过率一度高达86.02%,而否决率仅为8.83%;这也意味着,大发审委上任以来,IPO通过率下降超过30%,而否决率则提升了2.76倍。
大发审委的铁面审核不仅体现在IPO领域,同期并购重组、可转债两类项目的否决率也分别达9.92%和6.48%;而在2014年初至2017年9月底期间,并购重组的否决率仅为6.74%,而可转债则无一单项目遭到否决。
IPO生态重塑
大发审委“铁面”下的高否决率,或与发审委制度的责任终身制有关。从这一届发审委开始,如果出现问题将终身追责,发审委委员的压力非常大,不少委员在通过项目时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
大发审委时期的IPO过会率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趋势。例如2017年10月7日至2018年一季度末,IPO过会率仅为50.30%,而今年二季度至今,过会率已升至57.30%。
监管层去年底对超期不报项目的清理整顿,是大发审委“执剑”初期否决率直线走高的内因。去年底,证监会在两份监管问答中就IPO审核过程中的中止审查标准进行更新,遏制发行人和保荐机构的“拖延上会”情形。一边是大发审委治下更加严格的发审窗口,另一边则是不少未能解决自身问题而被新规“按时”推上发审会的发行人,前后因素的交叠进一步推高了IPO的否决率。
此外,发审委在审核过程中对于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重视也让通过IPO审核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一个是看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另一个则是审查盈利的真实性,其中一项出问题或难以解释,IPO就有可能会黄。
换届来临
今年9月底,大发审委即将期满换届,新一届发审委委员也在酝酿,而这给IPO发审生态带来的潜在改变也被市场所关注。
近期IPO的过会率已经有所走高——2018年7月、8月和9月(截至9月18日)三个月期间,IPO过会率分别为59.09%、54.55%和54.55%,均高于大发审委上任以来的平均过会率。
这一方面与二级市场震荡中,监管层仍然试图力保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稳定有关。
过去,二级市场震荡下跌时,监管层会有通过调节一级市场发行节奏来维护二级市场稳定的惯性,但这一举措亦容易导致首发市场融资功能的丧失。这种惯性正在出现转变,9月份的两周以来,发审委上会审核公司数已达11家,达到8月份的全月数量。近期首发市场在二级市场尚未见起色的情况下得到复苏,佐证着监管层维护一级市场融资功能的决心正在增强。
另一方面也与大发审委的审核逻辑得到贯彻下,逐渐被发行人、保荐机构不断磨合、适应有关。过会率的上升并非意味着今年下半年发审口径出现宽松,而是更多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更多发行人正在尽可能地满足监管要求的结果。
虽然本届大发审委行将换届,但从严审核的IPO监管逻辑不会就此终结,并将在未来得到长期延续,但伴随着监管层对资本市场扶持“四新企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等要求的提出,不排除新一任发审委将在审核中将四新等因素纳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