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产投集团

报刊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报刊新闻 >报刊新闻 报刊新闻

【辉煌记忆看变化•扬帆产投再出发】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① 光影四十年•匠心绘影见证合肥电影璀璨历程

发布时间: 2018-11-06 来源: 合肥产投集团阅读量:307

编者按:时光的轨迹,源自于一分一秒的累积;岁月的内涵,缀连着一个又一个传奇。过往,决定着现实;今天的辉煌,映射着昨日的荣光!

值此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合肥产投报推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选取集团旗下6家子公司作为宣传采访对象,回顾40年沧桑巨变,感悟40年“春天的故事”,通过追寻改革开放给人们事业与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用今天金灿灿、沉甸甸的收获,向光荣的历史致敬!倾听奋进新时代的改革强音,凝聚共识,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再创业,改革开放再出发!


光影四十年·匠心绘影见证合肥电影璀璨历程

题记:改革40年,弹指一挥间。时光给了合肥这座城市特殊的烙印,在短短几十年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过历史的年轮,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电影,作为人们大众文化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从曾经“一票难求”,到如今丰富的快线产品;从需跨地区排长队购票,到足不出户的网上订票……小小一张电影票的变迁,见证着城市的脉动,折射出时代的发展。

合肥产投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宣传报道小组走进寿春路95号的合肥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电影公司”或“电影公司”),以及旧貌换新颜的老影院……通过人物访谈和查阅史料文献,在合肥电影公司发展亲历者的动情讲述中捕捉到往昔的光影繁华,打捞出一个又一个关于合肥电影发展的不朽传奇。


一张电影票,一段老合肥人的电影记忆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摆动百万兵”,这句合肥地方特色的庐州俗语形容的是一门叫做“影子戏”或“灯影戏”的传统手艺,这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在剪影上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这和大家就今天所熟知的“皮影戏”有几分相像之处。在没有电影的时代,这成为合肥人追求闲趣,娱乐文化生活为数不多的方式之一。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40周年,电影公司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企业,虽然成立时间只有短暂数十年的光景,但是它的前身却远远多于40年,可以说是见证着合肥市的发展变迁与电影文化事业的点点滴滴。

解放电影院、长江影城、光明影都、人民影城、长淮电影院,这些从名称中就体现浓郁时代特色的影院,作为合肥市电影公司原有或现有的下属影院经历了合肥市企事业改制的风风雨雨,成为老合肥人难以磨灭的一段电影记忆。

根据《安徽省电影志》记载,合肥市有了第一家正式的电影院,要追溯到抗战以后,相比省内的芜湖、安庆、蚌埠等城市都要晚一些。合肥市的第一家电影院成立于1946916日,先后叫过“安徽肥光电影院”,“安徽省立合肥社会服务处委托办理肥光电影院”,以及“新记肥光电影院”。而现在合肥电影公司下属的解放电影院于1950年建成的,最初建成时的人员和设备全部由老肥光并入新电影院。

1955年的春夏之交,位于蚌埠路585号,一处崭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电影院开业了。肥光电影院的人员和设备再次移交给新电影院,名字也改叫长淮。据《合肥电影志》记载,长淮电影院开始营业的时候,观众大厅面积将近650平方米,座位980个。

在合肥市电影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电影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文娱方式之一,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服务。自然特定的历史时代下,在影院数量、影片数量、题材等方面都是稀缺资源的前提下,那时的电影多是以革命题材为主,于是,《侦察兵》、《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成为大家热捧的电影,电影里的主角形象自然就成为大家膜拜的对象。

据合肥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夏纯仁介绍,随着时代的推进发展,改革开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影片质量、数量以及题材不断丰富起来,技术也越来越先进,1982年《少年寺》上映时全民的热烈追捧,在国内外掀起“少林功夫”热,以及2008年从国外引进3D技术的影片《地心历险记》,很多外地市民跨市来合肥市排长队买票观看的激情澎湃,成为合肥电影公司发展甚至是这个时代的高潮点。

据夏纯仁介绍,电影成为另一个让他记忆深刻的全民热捧现象是“拿电影票换猪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合肥市电影事业发展的是非常火热的。当时有员工用“手拿电影票可在菜市场随意换取优质猪肉”来形容电影票的一票难求,在计划经济时代,肉制品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电影票却可以具有同等的价值去换取,一方面体现出电影票的稀缺,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也相对单一,电影成为广大市民消遣文娱生活为数不多的方式之一。

随着后来电视、DVD等影像制品以及市场化电影院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传统电影剧场开始走下坡路。长淮电影院曾经也积极探索新路子,筹建了长淮影视文化大厦,不光放电影,还开商场,办娱乐,但也只是红火了一阵子,随后退出历史舞台。据相关数据统计,曾经的长淮电影院截至停止放映电影之前,总计接待观众达六千万人次以上,并且获得过安徽省放映收入第三名的荣誉称号。

改制不是目的,发展才是改制的真正目的

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也必将带来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升级。为了解决合肥市电影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支持电影公司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强电影事业的发展活力,从2003年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正式启动,而产业化改革,意味着不管拥有文化事业单位基因的国有电影企业,还是与生俱来就野蛮生长的民营企业,都必须不论出身,在平等的市场环境中竞争。根据国家先后出台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系列文件有关规定,2006年起,合肥市第一批事业单位改制启动,从这时起合肥市一批电影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也正式起航,经历两轮时代“阵痛”。

夏纯仁回忆道,200612月,在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市文化局的多方的推动下,文化系统第一批五家经营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长江剧院、花冲剧院、合肥剧场、市文化局劳服公司、文华音像公司的“事改企”工作顺利完成。改制后的成立的市长江剧院公司成为合肥市国资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第一轮改制后成立的新体——合肥市长江剧院有限公司,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经济效益、还是在管理体制和优质服务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国内不少曾经大名鼎鼎的国有电影制片厂由于不能适应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失去了项目开发和制作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民营电影企业迅速崛起。要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就要摒弃事业单位的基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机制对自身的有效约束,于是,走向市场、迎接竞争成为必由之路。

夏纯仁在介绍时说道,当初来到新成立电影公司时全国的电影票房是16亿元,自己从工业企业过来,觉得这样的营收还不如一个企业一年的收入多,所以觉得很茫然。电影产业该如何发展成为摆在自己面前的一道难题。而正在这时期间与时任国资公司领导的一番谈话打开了改制后发展电影公司的思路。他清晰的记得当时的国资公司董事长说的一句话改制不是目的,发展才是改制的真正目的,改制完后的电影公司领导班子保持着这样的一种思想,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探索电影产业的经营。在经历了由事业单位改制划转到国资系统的历史,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从原先负债累累、举步维艰的国有事业单位,发展成为到2008年末拥有总资产近七千万,利税和人均收入同步大幅攀升的文化企业。

2008年底,根据合肥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有关精神,结合合肥市文化电影企业发展实际,市国资委将市电影公司、解放电影院、光明影都、长淮电影院、人民影视娱乐城、市广告公司、美术服务部、市文化音像器材站、文宝斋、艺品斋等10家国有电影文化企业的国有资产授权给予合肥市国有资产控股有限公司经营,并与市长江剧院公司改制重组成成立现在的合肥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

“改制前上述的这些单位均属于合肥市文化局管理,由于体制机制僵化,大部分处于停业或亏损状态。改制后市电影公司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做大做强产业链实力,面向市场、自主经营,使得企业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夏纯仁说道,第二轮改制,安置原国有电影文化企业52人,代管离退休人员126人。改制后的电影公司不负重托,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到2009年,电影公司初步实现了“改制不是目的,发展才是改制的真正目的”的经营目标。资产总额增长1000多万元,2009年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518万元,比改制前增长122.66%,远超全国城市影院40%的票房业绩增幅,跨越了市属国有电影企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在电影公司的两次改制中。夏纯仁总结到电影公司之所以能生存至今,主要得益于三点:一是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勇于拼搏与勤奋探索,在他看来以前的工作模式是“五加二”“白加黑”成为常态。二是改制后迅速建立起新的制度体系,包括建章立制、员工激励政策等措施的实施。在这期间有件事仍然让他记忆犹新,“作为改制企业,电影公司很多都是老员工,身上拥有饱满的工作热情与积极的工作态度。改制之前可以说是整个电影行业不是很景气,当时的合肥电影公司面临员工工资难以发放等诸多问题,在2005年的时候有三位老员工就主动拿出自己家庭的房产证到银行抵押贷款为员工发放工资,以维持公司继续经营,帮助企业走出困境。这其中体现员工的奉献精神,对企业付出的感情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财富”。三是2008年开始电影行业的发展,市场逐渐回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受外界环境影响,电影公司抓住了机遇,企业发展迎来好的发展时机。公司率先在省内做起映前广告,同时长江剧院也是全国作为12家单位之一、安徽省第一家引进3D技术的影院,长江剧院作为电影公司的标杆剧院在行业内的影响力逐渐建立起来。

百花齐放,绽放电影芳华时代

面向改制后的新企业,老牌国有企业的历史问题通过这次改制整合得到了解决,未来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合肥电影公司积极完善电影产业发展链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一是以市金穗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穗院线”或“院线公司”)为载体,积极承担国企社会职责,以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作为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项目工程。创新创立“爱国主义电影进校园”、“千场电影下基层”、“合肥好人”系列微电影拍摄巡展等特色品牌,今年1月至7,院线公司共完成农村电影公益放映11567.17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74%,观影人次达230万,新片率达到71.89%,放映进度和放映质量在全省都名列前茅。

近几年,合肥市每年举办一届“爱国主义电影进校园”活动,并把此项活动作为培育和造就中小学生健康人格,加强爱国主义情怀,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创新措施,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有合肥特色的学生素质教育之路,这项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成为合肥市素质教育的新平台。

据相关数据统计,“爱国主义电影进校园”活动仅2017年度合肥市共组织学生参加活动总计40.23万人次;在“爱国主义电影进校园活动影评征文”活动中,各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影评,踊跃参加征文比赛活动,征文活动共收到作品8262篇。

二是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廉”文化品牌影院。充满合肥印记的长江剧院现如今又多了新标签。2017811日上午作为全国第一家以廉洁、家风为主题的电影院,全省首家反腐倡廉“清风影院”在长江剧院揭牌亮相,这是合肥市电影公司积极发挥行业资源优势,不断延伸廉洁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形式,奉献社会的又一道“廉”艺术大餐。金穗院线总经理范永诚介绍说,“清风影院”最初由金穗院线与产投集团举办的“廉政电影进企业”活动演变而来。“清风影院”将成为合肥市“廉”文化品牌建设的又一张靓丽城市名片,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今年91日起,金穗院线联合合肥市纪委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廉洁电影展映活动,放映展播“包公杯”优秀影视作品。”范永诚说道,“金穗院线现如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态,放映员拥有积极的热情,对这项事业热此不疲,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源动力,现在很多基层放映员是合肥以及安徽省‘好人’”。

三是不断深化上下游产业链。近两年,电影公司勇于尝试探索上游影片投资拍摄,先后投资出品多部影视剧,逐步形成以自身内容拉动渠道建设的发展新思路新方向。据公司具有资深行业投资经验的副总理马红介绍,电影公司目前已经参与投资拍摄了五部影视作品,其中不乏大家所熟知的《京城81号》系列以及今年暑期档影片《新乌龙院》。通过这些影片的拍摄,公司已逐步探索出自己的发展路径。

面对公司未来发展,电影公司也注重人才的培养,选派优秀人才前往一线城市,全方位跟随一流影视投资拍摄团队进行学习,实时掌握电影行业动态,汇聚优质行业资源。未来也将在泛娱乐产业中做更广泛的探索,尝试切入游戏、动漫、数字音乐、数字阅读等细分领域,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利润增长点。

面向未来,与时俱进才是影院生存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院从诞生之初,就是城市人的必需品,电影院的出现是城市化的象征。伴随着合肥城市化的进程,合肥的电影院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夏纯仁介绍道,“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用一组数据就可以体现,2008年底全合肥市总共只有3家影院,到目前合肥已经发展到80多家,预计今年年底合肥将达到百家规模。”

如今的电影院早已经不是那种传统的独立拥有一二千人座位的大礼堂,而是设置在购物中心内的现代时尚的多厅影院。它将人们的购物、餐饮、娱乐、交际等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到电影院里看电影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成为一种全新的电影文化生活方式。

而从目前合肥市电影行业来看,区域性“饱和”严重行业或将迎来洗牌期。马红介绍说,由于市场过度竞争、硬件配套等因素影响,80%的影院存在着亏损的状态,合肥目前的电影院发展情况是每一座综合体基本都会配备一家电影院,综合体的过度开发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电影院的快速扩张,必将带来影院的恶性竞争,而国有电影公司收受到体制机制的影响,如何寻求突破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延伸电影产业链条,发展全产业模式成为合肥电影公司寻求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

同时,电影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时,上游产业链也是有风险存在的,但是电影行业却是很难把控的,这里面有很多客观无法预估的因素影响。采访中,合肥电影公司也诉说出自己发展的困惑,比如很多影片拍摄前具有很高的人气关注度,但是拍摄出来后也会存在难以达到观众预期的情况存在,这其中因素是投资者和拍摄团队都无法提前预估的。还会出现影片上映时能否赶上好节点等一些无法左右的客观情况。所以说电影行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的就是其他行业都是标准化的产品和模式,而成品电影的最终结局却无法标准化,投资的不确定因素也凸显出来,风险也会凸显,难以把控。

未来,电影公司将进一步重视主业发展,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在营销活动方面更加注重特色化,差异化;密切关注卖品的收益情况,努力提升非票收入;努力发掘租场、团体票等其他业务机会。一方面着力改变现有老影院布局不合理、设备陈旧落后、观赏环境差的现状;一方面积极推进综合体内新影院建设,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公司将在上游影视剧内容产业投资做出更多探索,不断完善公司产业链整体布局。计划尝试投资电视剧、网络电视剧、电影、网络大电影、批片等多种业务,不断积累资源和经验。同时,公司将在泛娱乐产业中做更广泛的探索,尝试切入游戏、动漫、数字音乐、数字阅读等细分领域,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利润增长点。


深度观察: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娱乐市场极其匮乏,电影院理所当然成为众人心中的宠儿,电影院一票难求在如今看来似乎成了神话。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录音机、立体收音机、港台歌曲录音带、电视机等各种视听设备开始进入大众生活,歌厅、茶座、桌球城、舞厅、电子游戏机、卡拉OK随之而来,大量的娱乐方式充斥着合肥市民的生活。在它们的冲击之下,老旧的影院黄金时代终结。到了90年代后期,绝大部分电影放映单位都因经营不善而纷纷倒闭或改制,电影放映行业只能在记忆中实现“光荣与梦想”。

而最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数字电影的兴起,大家对影片的需求突破了看的界定,而向更高质量的视听享受延伸,去影院看电影这一娱乐方式又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设备先进、环境优美的多媒体影院、一站式影院遍地开花,上影院看电影又成了人们的重要娱乐方式之一。由此可见,电影院变迁的背后是公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个大环境下,合肥电影公司只有与时俱进,主动改变自身来满足观众需求,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路。


采访:王斯琛、王欣、刘伟、林凤怡、李丹、傅芮

整理编辑:刘伟

分享: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