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9-04-24 来源: 合肥产投集团阅读量:5968
自2011年3月,第一列中欧班列货运列车从重庆出发,直达德国杜伊斯堡,打通了中欧国际贸易的陆路大通道,开辟了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中欧班列从开通到现在,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成果,被喻为“一带一路”上的“钢铁驼队”。
8年来,中欧班列的开行规模高速增长,辐射范围大幅拓展,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品牌效应逐步彰显,发展效益持续提高,走出了一条常态化、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径,从国际货运领域的一个亮点成长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旗舰项目,目前已逐步进入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作用在进一步增强。
中欧班列开行至今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约15000列,通达境外15个国家50个城市。中欧班列日均运行1300公里,正点率接近100%,最快12天抵达欧洲,运输时间是海运的三分之一,中欧班列全程费用较开行之初已下降了30%,仅为空运价格的五分之一。
据了解,中欧班列运输货物品类不断丰富,几乎涵盖了沿线人民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沿线国家对中欧班列充分肯定、充满期待,认为中欧班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中欧班列开行至今,已取得以下4项成效。
一是开行数量快速增长。中欧班列自2011年开行以来,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规模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2018年总共开行6363列,同比增长73%。
二是货物品类日益丰富。在去程组织上,目前中欧班列运输货物品类已从单一的IT产品,扩大到衣服鞋帽、汽车汽配、粮食食品、葡萄酒、咖啡豆、木材、家具、化工品、小商品、机械设备等品类;在返程组织上,已形成以汽配、机械设备、日用品、食品、木材为主的固定回程货源。
三是国际铁路合作机制成功创建。2017年4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倡导和推动七国铁路部门签署《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纳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四是运输保障体系框架稳步构建。铁路总公司根据国内发运需求动态调整运行图,基本形成国内65条中欧班列线,统一从西中东三条通道出境与国外铁路顺畅衔接的格局。在开行范围上,组织协调国内外各平台不断拓展班列覆盖区域,目前已经通达境外15个国家50个城市。
使中欧双方实现了共赢
数据显示,2018年中欧贸易额达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创历史新高。中欧共同维护坚实、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积极促进双向贸易和投资,为推动各自经济发展和创新持续注入新动力,也成为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正能量”,这其中,中欧班列功不可没。
中欧班列夯实了中欧合作硬件基础。目前,中欧班列已从中国开往欧洲15个国家的数十个城市,开行近1.5万列。得益于中欧班列的蓬勃发展,在德国杜伊斯堡市投资兴业的中国企业,由2014年的40家增加到目前的100多家,中欧班列的开行仅在物流领域就为这座城市创造了超过6000个就业岗位。中欧班列、国际航班以及优质港口的互联互通,极大地缩短了中欧间的距离,提高了欧亚贸易、投资、人员往来的节奏和效率。
同时,中欧班列也促进了港口和城市的发展。
中欧班列让一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被遗忘的角落”重新回到聚光灯下,帮助它们接入全球化的大网。正如波兰罗兹市副市长克日什托夫·皮翁特科夫斯基所说:“作为老工业中心,罗兹市的发展一度举步维艰。如今,借助中欧班列,波兰计划将罗兹打造成全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将给当地创造数百个就业机会。罗兹的变化是中欧班列给波兰带来发展机遇和活力的最好例证。”
郑州是全国功能性口岸最多的内陆城市,是全国首批12个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之一。郑州铁路东站货运口岸为一类口岸。开放经济的大力发展,口岸监管配套功能的不断完善,是促使中欧班列(郑州)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欧班列帮助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将“中国制造”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欧洲国家,同时将国外高质量的各种产品运回中国,有力地促进了中欧经贸往来,繁荣了经济,丰富了沿线人民生活,使中欧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