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0-03-24 来源: 合肥产投集团阅读量:7096
自加入产投集团以来,我一直在投资管理部任职,主要从事股权投资和资产管理工作,参与产业项目的接洽、尽职调查、方案谈判、报批以及签署协议等。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合”文化的重要性和魅力,“合”文化已经无形中融入并指导我们的工作。
对于每一个项目,一般都会有三类角色:项目方(被投企业)、投资方(产投集团)以及落地方(地方政府)。项目方、投资方和落地方都有各自的诉求点和关注点,有时甚至存在较大差异和分歧。落地方的诉求是“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少要钱”;作为地方国资平台,投资方的关注是“合理回报、把控风险”;项目方对政策和资金的需求是“贪得无厌”并希望“无拘无束”。项目的投资和落地本质上就是求“合”的过程,求同存异,在各自能接受的边界范围内寻求最优解。
契“合”。项目要契合产业发展方向、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地方发展实际,例如国家大力鼓励的平板显示和集成电路行业,也是合肥市重点布局和有一定基础的产业领域,围绕这两大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项目自然优先支持,产投集团参与投资的京东方卓印科技、先导薄膜材料、合肥视涯和合肥三利谱皆属于上述范围。此外,充分借力资本市场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集团参与的投资项目传智播客已挂牌新三板,一拓通信、舜禹水务进入新三板创新层,天合光能项目于2017年3月完成从纳斯达克的私有化。
组“合”。集团公司和落地县区分别通过“资本手段”和“政策工具”,打好“组合拳”。当前各大城市对优质产业资源的“抢夺”空前激烈,靠单一的政策支持,已难以吸引和撬动重大项目,资本工具成为普遍共识的重要推动力。产投集团旗下管理的产业基金,与县区合作设立的直投基金已取得良好成效,坚持“产业为本、基金为器”的发展思路,秉持“产业+基金”的双轮驱动理念,创新实践“基金+基地”的合作模式,开创了市区两级联动的“新模式”,打造了引导基金参股投资的“新方式”,开创了引导基金合肥项目投资的“新速度”。
配“合”。项目方要充分配合投资方的尽调,让投资方和落地方更深入的了解项目内涵,并且要充分理解投资方的投资逻辑和决策程序,投资方和落地方要多“换位思考”,多想项目方之所需,多考虑项目方之难处。例如很多项目团队认为自己出“技术”,地方政府配套出“资金”,而地方政府决策的重要前提是各方风险共担,利益绑定,所以团队必须自行出资或筹集资金,且不少于地方政府的出资。
磨“合”到聚“合”。项目方与投资方必然要经历从陌生到了解、从了解到熟悉、从熟悉到信任的过程,项目团队初到落地县区,对落地环境也必然有适应的过程,加上很多落地项目的团队也是新组建的,团队本身也需要磨合、融合,只有经历过“阵痛期”,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等各资源要素汇聚一处,才能形成项目发展的聚“合”力,最终达到以“合”为贵,“合”气生财。
李中亚
后记
为做好基金管理及项目投资工作,产投集团一方面在内部逐步培养投资团队,另一面通过引导基金管理机构引进了近10名优秀年轻项目经理,全程参与项目洽谈、投资结构设计和产业研究,熟悉基金投资的“募、投、管、退”全流程,通过在投资项目中的磨练,努力造就一支懂产业、熟政策、精业务、讲奉献的专业化投资铁军,发挥集团在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作用,不断践行“为产业而生,为产业谋事,为产业育人”的光荣使命!